第集《妙法莲华经》
第集《妙法莲华经》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百六十一面,我们看戊二的重颂。这一段等于是佛陀准备来回答弥勒菩萨的两个问题,问这个法身菩萨是从何而来、是为何而来?
前面的长行,佛陀是分两段,第一个是告诫,第二个允许。重颂也是一样,也是有告诫跟允许。我们先看第一段的告诫,看经文:
戊二、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当精进一心我欲说此事勿得有疑悔佛智叵思议汝今出信力住于忍善中昔所未闻法今皆当得闻尔时佛陀欲重宣此义,就说了一个偈颂,说汝等应当要精进一心,发起广大的誓愿,因为我即将说成佛的广大的因跟广大的果。那么这个成佛跟你成就阿罗汉,跟你成就世间的人天果报是不同的,那是一个甚深微妙的法门,所以你应该先消除心中的疑悔,因为佛陀以不可思议的中道智慧的因地,也即将成就不可思议的法身的功德,这个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佛智叵思议。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要仰仗佛语,要以这个信心,对佛陀开始有这个信心,安住忍善中,安住在调柔善顺和忍辱当中。
这个法呢,昔所未闻法。在《法华经》之前,佛陀并没有完整的明确的说出来,他为什么成佛,我们只知道佛陀他出生了、出家了、成道了、说法,然后入涅槃,为什么佛陀能够有这么多的功能,能够一次一次的示现,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佛陀在《法华经》之前,在讲《如来寿量品》之前,其实没有详细的说明,可能有片段的说明,但是没有如此的详细说明,但是佛陀即将清楚的详细的说明,如今皆当得闻,建立一个告诫。
我今安慰汝勿得怀疑惧
佛无不实语智慧不可量所得第一法甚深叵分别如是今当说汝等一心听这以下允许:我今安慰汝,勿得怀疑惧。为什么呢?因为佛陀是真实语者。
那么佛陀在因地以中道的不可思议的智慧,最后的果地:所得第一法,甚深叵分别。既然因地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迹门,也就成就不可思议的本门,这两个都不可思议的。
如是今当说,汝等一心听。
前面的长行,佛陀其实讲出了佛陀的功用,成佛以后干什么?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不断的示现,叫作千江有水千江月。你在哪里,你的水平静了,佛陀的月影就出现了,佛陀随时准备度化众生。当然这个月影之所以影到水中,空中一定有一个根本的月亮,佛陀即将讲出那个月亮。就是为什么你老人家的月影能够一次一次来到众生的世界示现八相成道呢?一定有一个所得第一法,甚深叵分别,佛陀即将开显本门的功德,所以大家应该要安住信心,因为这是不思议境,这也是成佛的根本,先做一个告诫。
这以下丁二的正说,告诫以后,大家开始收心,这以下开始正式的开近显远。
这个近跟远是约时空来说的。就是我们对佛陀只是了解近处的佛陀,就是说,你问学佛人什么是佛?你问十个人,可能大部分人都说就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出生,然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的那个佛,这个叫近,当然这个佛对我们很重要,因为他怎么样?因为他现身说法,陪着我们成长,对我们的成长很重要。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个佛怎么来的?是因为空中有月亮,你现在才有月影嘛。
所以近就是指的迹门的佛,远就是我们没办法去见闻觉知的法身的佛,这就是开近显远。
那有些地方讲开迹显本,是怎么回事呢?开近显远是约时空境缘来说的,开迹显本是约着功德来说的,迹门是功德的枝末,本门是功德的根本,约着功德的本末来安立的。
这个地方讲开近显远。这个地方分两段,一个略开,一个广开,先看略开显动执生疑,佛陀先简略地说明来产生弟子们另一层疑惑,那到了《如来寿量品》再正式地回答。
我们看庚一的略开,略开当中有长行跟重颂,先看长行,长行当中先看壬一的答所师,看经文:
丁二、正说
戊一、正开近显远
己一、略开显动执生疑
庚一、略开
辛一、长行
壬一、答所师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弥勒菩萨:我今于此大众,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诸大菩萨摩诃萨无量无数阿僧祇,从地涌出,汝等昔所未见者;我于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导是诸菩萨,调伏其心,令发道意。
尔时,说是前面的偈颂,告诫大家摄心以后,就正式的告诉弥勒菩萨,我今于此法华会的大众当中,宣告汝等,阿逸多,这些从地涌出的法身菩萨数目有无量无边的阿僧祇劫之多,那么他们突然之间从法会当中从地涌出住在虚空,而汝等昔所未见,他们的功德是超过与会的迹门弟子的。
这些本门弟子是怎么来的呢?是我在娑婆世界,我成佛以后教化的,这是我亲自教化的。我怎么教化他们的呢?
第一个,教化示导是诸菩萨众。当然一个人从最初的发心,就是用权实二法,让他们能够信解中道实相,这是信解,建立一个正知见。
第二个,调伏。那么你信解以后,当然产生观照嘛,内观真如,外修三乘,产生调伏,最后发起广大的菩提心。
所以这个因地的大乘善根有三个重点:第一个信解真如,然后观照真如,最后发菩提愿。
有人就问蕅益大师,有没有人信解以后,他也观照,但是结果他不发菩提心,有没有可能?蕅益大师说不可能。他说这个人如果修到最后没有发菩提心,他前面的信解一定有错误,就是因地不正,果招迂曲,他这个信解、观照、发愿是相互的关系。
就是说你要信解错了,你的观照就错了;你观照错了,你发的心就错了。所以一个人学佛,其实成败,除了你的精进用功以外,你的修学重点、成败,就是十年而已。所以我过去在佛学院教书的时候,我告诉我的学生,你一个人的成功,你修学成功,十年决定,关键十年。
第一个是你最初学佛的那五年,跟你什么时候学没关系,你就是年轻的时候学佛,你只要方向错了,你就错了,因为他改不了,叫先入为主。
前面的五年跟最后临终五年,这十年决定你的成败。
前面五年就是你的知见,就是你跟谁学佛法,如果你一开始的信解就是业果,你建立了业果,那也不错,断恶修善,那你业果的思想,你的人生只有一个方法,就是追求善法,没有其它的目的了,所以你如此的信解,你就会如此的观照善法,最后你发的愿,就是追求人天的快乐,这跑不掉的,因为你一开始信,就是你相信什么道理,你就会追求这个道理,就会触动你不同的行为,到最后就有不同的结果。
所以你五年以后,你已经根深谛固了,跟你什么时候学佛没有关系了,因为你那个等流性已经形成,除非你过去善根很强,你突然间能够改变。我自己这一辈子看过来,你前面是怎么回事,你后面想要改变过来,很难了,因为别人讲你什么,你已经听不进去了,听不进去了!
那有些人信解空性,就是什么因缘法他都没有兴趣,那这个人信解空性,观照空性,最后的结果,他一定进入偏空涅槃,最后才回小向大,这个过程他是一定要经过的。
有些人他一定要经过人间的快乐,他才会转到成佛之道的,这个过程他是一定要经过的,因为他的信解就决定他的观照,也决定他的发愿。
所以蕅益大师说,你也可以从结果来判断你的因地对不对,就是你怎么越修到最后你菩提心越发不出来呢?那你一开始信解的真理不真啊,有偏,可能偏空,也可能偏有。
所以你的信解是中道实相,因为你信解真空妙有,到最后你一定发菩提心。
所以这些法身菩萨可以说因缘非常殊胜,一开始得到释迦牟佛的教育,就信解中道实相,观照真如,最后发菩提心。
现在重点来了,他这样子的一个大乘善根的栽培,是谁成就的?
第一个是释迦牟尼佛教育他的,第二个是在娑婆世界完成的。
这个我们先记住,当然这个地方就有其它的疑惑了。不过先记住:第一个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教育他们的,第二个是在娑婆世界教育他们的。
好,成就大乘善根以后,他后面的功德是怎么增上的呢?我们看来处,看经文:
壬二、答来处
此诸菩萨,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于诸经典,读诵通利,思惟分别,正忆念。阿逸多!是诸善男子等,不乐在众,多有所说,常乐静处,勤行精进,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乐深智,无有障碍,亦常乐于诸佛之法,一心精进,求无上慧。
前面说这个令发道意,这个发心不是一般的菩提心,诸位,这个是圆教的初住,这个发起真实的圆教初住的菩提心,这个是破无明证法身的菩提心。
所以前面从建立大乘善根以后,到最后的功德增上,就讲到他的来处跟住处。
此诸菩萨都是在娑婆世界之下,此界的虚空中住,前面说过。法身菩萨是有地方住的,以清净法身为住,那么这是理观的智慧安住。那么他事修呢?于诸经典读诵通利,思维分别,正忆念。他经常读诵大乘经典来当作自己一种增上的助行,以理观为正行,以这个读诵经典为助行。
前面是总说,这以下是别示:
阿逸多!是诸善男子等,不乐在众多有所说。那么这个理观智慧现前的时候,他是不乐在众。这个不乐在众是表法,这个众表示什么呢?蕅益大师说就是五蕴身心,我们凡夫是喜欢主宰五蕴身心,有感受有想像,妄想出来的时候,我们去主宰它,主宰它就开始造业了。那么这些法身菩萨呢?不乐在众,他们远离对五蕴的主宰。那么也不要多有所说,对于外境的种种虚妄分别也是远离的,向内远离五蕴的主宰,向外远离这一切有为诸法的分别,所以常乐静处,安住在法身的寂静处,而且勤行精进,未曾休息。
平时亦不依止人天而住。这个人天是怎么回事呢?蕅益大师说,人天,这个人是有相的分别,天是空性的执着,所以他不依止人天,远离空有二边,安住中道。那么这个是讲到他的安住处,他的理观。
那他的事修呢:常乐深智。常乐深智前面说过,喜欢读诵大乘经典,产生正忆念,无有障碍。而且他也乐于修学诸佛之法,诸佛之法就是六度法门,依止理观事修,一心精进,求无上慧。
这个地方讲到这个法身菩萨,当然他成就大乘善根的时候,发起真实的菩提心的时候,是释迦牟尼佛所教化,后面就开始自修了,他的功德增上,就讲到理观事修。这个理观就说明,不乐在众,不乐多有所说,常乐寂静,理观;他的事修呢,好乐修习诸佛之法,好乐读诵大乘经典。
这段经文在法身菩萨的理观事修,蕅益大师用两句话作为总结,他说这些法身菩萨在理观的安住跟事修的增上的时候,他们是随顺一种:法界一相,绝待无疑。不管修什么法门,他只有一种相状,法界一相,而且他不管修什么法门,是功德圆满的,不会有所欠缺,我们作一个说明:
法界一相,绝待无疑。
我们凡夫修学,因为没有理观,所以我们用攀缘心修学,所以你注意看,凡夫修学有一个特色,他修什么法他就出现什么相状,这骗不了人的。
你看喜欢做义工的人,你远远看他就知道这个人喜欢做义工,布施相现前;喜欢持戒的人,你远处看他,他就有一种持戒的相状出现;凡夫就是这样子,就是凡夫在修法的时候,他是取相修法。
法身菩萨修法是离相,离一切相。修一切法,但是他离一切相。所以法身菩萨他修布施,他没有布施相,法界一相,以无相为相,所以他有什么好处?好处可多了。他布施的时候离布施相,所以他布施的时候就有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功德,那我们在布施的时候,把自己现成布施相,一旦有相状就跟其它的相状排斥了,所以你这一辈子就只能做布施了,因为你布施就排斥了持戒,排斥了忍辱,也排斥了禅定、智慧。所以你看一个人他修行的相状越明显,他六度圆融的力量就越薄弱。一个人越有特色,他功德就越不容易圆满,简单讲就是这样的。
所以这个法身菩萨,蕅益大师说,法界一相,因为他法界只有一相,以无相为相,所以他的功德能够绝待圆融而圆满,修一法具足无量的法,就是讲到这个法身功德。这个法身的菩萨从前面释迦牟尼佛的教化,他成就大乘善根,信解、观照、发愿以后,透过理观,事修,不断的增上,所以才有你现在看到的从地涌出的大智慧、大神通、大福德、庄严的菩萨。
这个是释迦牟尼佛把这些菩萨是怎么来的、谁教化的,做一个简要的说明。
我们看辛二的重颂,重颂当中先重颂长行,颂答因地他的教授是谁。看经文:
辛二、重颂
壬一、重颂长行
癸一、颂答所师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阿逸汝当知是诸大菩萨从无数劫来修习佛智慧悉是我所化令发大道心此等是我子阿逸多当知,这些从地涌出的大菩萨,他们已经是久修大事,无量劫来修理观事修。那么他们在成就理观事修成就法身菩萨之前,是我在娑婆世界教化他们信解、观照、发菩提心的,所以从佛法的意义来说,是我的法子,他是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少分,是我的法子。
好,我们看癸二的颂答来处,看经文:
癸二、颂答来处
依止是世界常行头陀事
志乐于静处舍大众愦闹不乐多所说如是诸子等学习我道法昼夜常精进为求佛道故在娑婆世界下方空中住志念力坚固常勤求智慧说种种妙法其心无所畏前面讲到善根的栽培,是释迦牟尼佛教化出来的,是释迦牟尼佛的法子,这以下讲到他的功德增上。
那么他的功德增上呢,依止娑婆世界下方的法身而住,常行少欲知足的头陀事,好乐寂静,舍离五蕴的馈闹,而且对于因缘法不乐种种的分别,如是诸子等,学习我道法,昼夜常精进,为求佛道故。当然你一个人理观事修的方法正确以后,剩下的就是精进了。
他们在娑婆世界下方虚空中住,这两句话很重要:志念力坚固,常勤求智慧。事修以菩提愿为根本,理观以智慧为根本。
说种种妙法,其心无所畏。说明他整个功德的增上是靠理观事修,靠智慧力跟观照力两个,靠观照力跟智慧力两个相互地作用。
好,我们看壬二的正略开显,看经文:
壬二、正略开显
我于伽耶城菩提树下坐
得成最正觉转无上法轮尔乃教化之令初发道心今皆住不退悉当得成佛我今说实语汝等一心信我从久远来教化是等众这以下佛陀讲了这么多,自己做了一个总结。他说,总而言之,你们现在看到的大智慧、大神通、大庄严的这些法身菩萨,是我在菩提伽耶,菩提树下安坐成佛以后,当时转法轮而教化他们的,是在娑婆世界教化他们的,使令他们发起菩提心,从菩提心当中再修理观事修,成就不退转,那么未来当得佛。所以我今说真实语告诉你们,你们应该生起真实的信心,这些法身菩萨是我过去从久远劫来,教化他们,使令他们成就法身菩萨。
到此是佛陀略开显以动执生疑,这样子以佛陀来说,佛陀说我已经讲很清楚了,但是弟子们还是会产生疑惑。就是说你老人家是在娑婆世界成佛,教化他们的,到底是哪一期教化的,是今生这一期成佛教化的,还是过去无量劫来,你老人家也曾经在娑婆世界示现过,然后是那一次教化的。
就是说佛陀的应化身有无量无边的教化,过去现在未来,当然不可能是现在不可能是未来,就是你过去当中是哪一期教化的,佛陀并没有明确说明,你到底是哪一次来娑婆世界教化他们,使令他们发道心,使令他们成就不退转,未来当得佛,佛陀并没有明说,这叫略开显,所以就引起弥勒菩萨第二次的疑惑。
所以整个从地涌出品有两个疑惑,一个回答,弥勒菩萨先疑惑他的老师是谁,佛陀先简略回答,这个时候弥勒菩萨又提出第二个疑惑,这个第二个疑惑的回答在下一品《如来寿量品》正式的回答。
好,我们看弥勒菩萨的第二次疑惑,这个地方有长行跟经家叙疑。好,我们看经家叙疑,看经文:
庚二、疑请
辛一、长行
壬一、经家叙疑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及无数诸菩萨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云何世尊于少时间,教化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诸大菩萨,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前面释迦牟尼佛说,我在娑婆世界成佛,而我那个时候亲自教化,但是并没有讲到哪一次的应化。那么弥勒菩萨就假设佛陀就是在这一期的两千五百年前的应化去教化他,先假设这样。所以弥勒菩萨就说,说你老人家这样讲,实在是怪未曾有,这是很奇怪的事,怎么说呢?云何世尊于少时间,教化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诸大菩萨,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说如果是这一期的应化,那你老人家应化的时间,从你三十成道,八十入涅槃,顶多是五十年,你五十年怎么可能教化数目这么多、功德这么大的菩萨呢?所以就说你就算种一棵树,这个树也要慢慢成长,怎么可能一下子就长大了呢?
所以这个因地太小,果地太大,因果不成比例,所以提出这个疑惑。
好,我们看壬二的腾疑请答。这个地方有两段,第一段腾疑,腾疑当中先看法说,法说当中先说明这个弥勒菩萨为什么产生疑问,因为他执近疑远,他执着是因为今生教化,而忽略了佛陀广大久远的法身的功德,我们看经文:
壬二、腾疑请答
癸一、腾疑
子一、法说
丑一、执近疑远
即白佛言:世尊!如来为太子时,出于释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是已来,始过四十余年。世尊!云何于此少时大作佛事,以佛势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无量大菩萨众,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弥勒菩萨就白佛言,说世尊,如果你老人家是这一期,今生这一期的因缘教化,那你从太子,做太子的时候十九岁,出于释宫出家,三十在菩提伽耶成道,那么三十岁开始转法轮,到你老人家八十岁入灭,也就顶多四十九年,说法四十九年,那你怎么可能在如此四十九年短暂的时间成就这么大的佛事,就算你老人家人有佛的神通力,你老人家有智慧力,但是这些菩萨怎么就在这么短的时间成就这么广大的功德呢?也就是说,你是再怎么好,这个弟子这个修学,理可顿悟,事要渐修,他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所以如果以今生的教化,的确是有很多疑问,因为他执近疑远,执着今生教化就产生这个疑问。
我们看丑二的执远疑近,看经文:
丑二、执远疑近
世尊!此大菩萨众,假使有人,于千万亿劫,数不能尽,不得其边;斯等久远已来,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植诸善根,成就菩萨道,常修梵行。
那么这个地方讲到执远疑近,执着这些从地涌出的法身菩萨的功德广大,而怀疑世尊这个迹门教化的时间太短,我们看经文。
第一个讲到这些菩萨数目较多,这些菩萨假设有人用千万亿劫时间去数,是不得其边的,第一个数目太多,第二个功德广大,那么这些菩萨久远以来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植诸善根,成就菩萨道,常修梵行。
这个大乘佛法的修学是不容易的,跟小乘不一样。小乘佛法你把门一关,你明白无常无我的道理,你不跟任何人接触,你也不亲近诸佛,你也不广度众生,你可能善根够,像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一生就成就阿罗汉,不用跟人家互动,门一关就可以了,双腿一盘就可以了。
成佛之道不是这样子的,要亲近十方诸佛,广度十方众生,上求下化,你要花一万劫的时间才达到圆五品,成就位不退,然后经过六根清净位,行不退,到达圆教的初住,住于佛家,要一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最基本的从五品到六根清净位到成就圆教的初住,破无明证法身,这个基本的般若道走完要一大阿僧祇劫,何况这些法身菩萨根本就超过圆教初住,所以他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去完成这么广大的一个教化,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看经文:
子二、立喻
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难信。譬如有人,色美发黑,年二十五,指百岁人,言是我子;其百岁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难信。
弥勒菩萨把他的疑问,先讲出一个譬喻,说这件事情真的很难相信,用这么短少的时间教化这么广大的功德,就好像有一个人色美髪黑,年轻色美,毫无衰老之相,只有二十五岁。这个二十五岁的人,竟然指着一个百岁的老人说,这个人是我生出来的,那这个百岁老人指着这个年轻人说,这个人是我的父亲,那这样子这个时间上就很难相信了。
他的意思是说,世尊,我们就不讲时间了,就讲外表好了,就是以佛陀的迹门,丈六比丘相来说,如果我们只用六根来看佛陀的迹门,那他的功德还比不上他那些从地涌出的他的本门弟子,法身菩萨,因为释迦牟尼佛他是示现教化迹门凡夫二乘的,就说你怎么可能一个丈六比丘相,就指着这些大神通大智慧的法身菩萨说,这是我教化出来的,那的确是让人家很难相信,从表相来看,很难相信。
我们看子三的合法,看经文:
子三、合法
佛亦如是!得道已来,其实未久;而此大众诸菩萨等,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善入出住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巧于问答。人中之宝,一切世间甚为希有。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时,初令发心,教化示导,令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
那么佛亦如是。弥勒菩萨示同凡夫就说,如果是你今生的迹门教化的,那事实上从你老人家三十成道,到入灭,那其实也就四十九年或者五十年的时间,那这五十年你怎么可以教化出这些五大功德的菩萨呢?
第一个,他的誓愿坚固,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而不退转,这个菩提心的愿力要坚定不退转,是要很长时间的。
第二个,善入出住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得第二种功德。
第三种功德,梵行清净,久修梵行,能够断除一切的烦恼。
第四个,善能次第习诸善法,他能够善巧说法。
第五个,巧于问答,做种种事无碍的辩才。
那么基于以上五种功德,这些大法身菩萨是人中之宝,是法身的,是僧宝,一切世间甚为希有,而今日世尊却说,你老人家在今生得道的时候,教化他们,使令他们发菩提心,乃至于引导他们修六度,最后趋向无上菩提,而事实上你老人家得佛未久,怎么可能能够成就如此大功德之事呢?
其实这个弥勒菩萨的疑问是有道理的。
就是说你看一个声闻人的成长,他的重点在出离心,所以你一个人你接受什么知见,你就以它为目标,以它为发心,以它为修行,所以从出离的角度,他要做的事情就很简单,就是誓断一切恶就可以了,断德就好,所以他把门关起来,安住在少事、少欲、少希望住,利根的三生,钝根的六十小劫,他一定成就阿罗汉。
但是大乘佛法它不是出离心,它是菩提心,它做三件事: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断德、智德、恩德,所以他必须安住在多业、多事、多希望住,所以他一定要怎么样?必须亲近十方诸佛,他是一定要去的,你不能关在门里面修止观而已。第二个他也一定要去广度十方众生,广结善缘,要不你以后成就的国土就没有人来了。所以上求下化是很浪费时间的,这都是要长时间历练积累的,所以不可能在你今生成道的时候来教化的,所以弥勒菩萨的疑惑是有道理的。
看癸二的请答,看经文:
癸二、请答
我等虽复信佛随宜所说,佛所出言,未曾虚妄,佛所知者,皆悉通达;然诸新发意菩萨,于佛灭后,若闻是语,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业因缘。唯然,世尊!愿为解说,除我等疑,及未来世诸善男子,闻此事已,亦不生疑。
弥勒菩萨最后总结说,我等虽深信诸佛所说随宜教化,佛陀说法经常都是随顺根机而方便开示,但是重点是佛陀所说的话都是真实的,即便方便也是真实不虚的,你老人家不可能造假的。
第二个佛陀的智慧是圆满的。
所以基于佛陀的话是真实的,佛陀的智慧是圆满的,所以我们是相信你说的,但是在佛陀灭度以后,初发心菩萨如果听到佛陀这样子讲,可能就不相信了,甚至于有破法的罪业因缘,所以唯然世尊,要为我等,除我等疑。
除我等疑,是除现在与会大众的疑,也除未来之疑,未来信众这些初心菩萨,如果产生疑惑,可能会有谤法。
所以蕅益大师说,请法,请出佛陀本门的功德,有两个好处:对浅行者他能够避免毁谤,对深畏者,加强他的信心,把这个法身的功德的殊胜,使令他们更加努力地增道损生,所以佛陀对以下的开示,对现在的众生,对未来的众生都有好处。
我们看辛二的重颂,重颂当中先讲出疑惑,颂法说,看经文:
辛二、重颂
壬一、颂腾疑
癸一、颂法说
尔时,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佛昔从释种出家近伽耶坐于菩提树尔来尚未久此诸佛子等其数不可量久已行佛道住于神通力善学菩萨道不染世间法如莲华在水从地而涌出皆起恭敬心住于世尊前是事难思议云何而可信佛得道甚近所成就甚多愿为除众疑如实分别说那么这个重颂跟前边的是差不多的意思,简单地讲就是佛得道甚近,所成就甚多。从今生迹门来看,佛陀成佛以后的时间只有四十九年,而教化出这么广大的菩萨,的确是有疑惑的,成道甚近,而成就甚多。看立喻:
癸二、颂立喻
譬如少壮人年始二十五
示人百岁子发白而面皱是等我所生子亦说是父父少而子老举世所不信前面是约时间,这以下约功德。就是说就算不谈时间,你一个年长的大功德的人竟然指着一个年轻的丈六比丘的应化身说,这是我的师父,这的确也是很难让人相信,因为佛陀现出丈六老比丘相的应化身,他示现要老病死,而这些从地涌出的菩萨,是大智慧大功德,从功德来看也不对称,就好像一个年轻人指一个年长的大功德说,这是我的儿子,所以从时间来看,从功德来看,的确都有疑惑。
我们看癸三的合法,看经文:
癸三、颂合法
世尊亦如是得道来甚近
是诸菩萨等志固无怯弱从无量劫来而行菩萨道巧于难问答其心无所畏忍辱心决定端正有威德十方佛所赞善能分别说不乐在人众常好在禅定为求佛道故于下空中住好,这以下就是把前面的立喻做一个合法。说释迦牟尼佛的应化身亦复如是,从迹门来看,得道甚近,而菩萨的功德,这以下讲出六种功德:
第一个,志固无怯弱,这是一个誓愿力很坚固的不退转的菩萨。
第二个,从无量劫来,常行菩萨道,他是圆修六度。
第三个,巧于难问答,其心无所畏,他有甚深的四无碍辩才。四无碍辩才,要到八地才有的。
第四个,忍辱心决定,端正有威德。这个是福德庄严。
第五个,十方佛所赞,善能分别说,得到诸佛的赞叹。
第六个,成就大神通。
总结:为求佛道故,于下空中住。
所以弥勒菩萨等于是执近疑远,今生的应化的确教化不出这么广大的六种功德的这些菩萨。
好,我们壬二的颂请答,看经文:
壬二、颂请答
我等从佛闻于此事无疑
愿佛为未来演说令开解若有于此经生疑不信者即当堕恶道愿今为解说是无量菩萨云何于少时教化令发心而住不退地前面是腾出疑问,这以下恭请佛陀回答:我等从佛闻,于此事无疑。我们作为一个法身菩萨,听佛陀这样子讲我们心中没有疑惑,但是希望佛陀为了未来初心菩萨能够详细地说明佛陀迹门跟本门的关系,他们到底是哪一世度化的。因为如果对于此经,对于佛陀因地的教化跟果地的功德,有任何疑惑不信,甚至毁谤的话,会堕落三恶道的,因此唯愿佛陀慈悲详细地解说,这些无量从地涌出的菩萨,是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教化令发心,而住不退地。
这个地方,他后面的疑问,其实重点就只有四个字,蕅益大师说的执近疑远。就是我们一般对佛陀的认知,会执着在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那一期的应化,就是我们固定的印像。就是当我们长时间看到月亮的影子的时候,唉,你看,我们有这个影子的照耀,我们可以做很多的活动,就是我们眼光一直注意月影的时候,我们就忽略空中的月亮,就执近疑远,其实法身的摄受是自在的,是超越时空的,你怎么就执着一定是今生教化的呢?
就是说佛陀作为一个法身佛,成就本门以后,只要他弟子成就,他随时就可以教化。所以佛陀教化其实有两种:
第一个应化身的教化,它的好处是他长期陪伴,这个很重要。就是说你要让一个人修行有成就,你就一个办法,陪他成长,你不能够说一下子感应道教一下子就消失掉,这样子可能消业障可以,你要长时间成就智慧,佛陀一定要真正的出世,跟我们生长在同一个时空,一定要陪着我们生老病死才可以。所以应化身的好处就是现身说法,当然他有不足的地方,他有时空限制,你一错过这个机会就没了。那我们现在还赶上释迦牟尼佛的末法时代,那你要经过一万年的时间,你一出生的时候,释迦牟尼佛的应化身这一期的教化,正法、像法、末法都没有了,那你完全得不到佛陀的教化,就是这个月亮的影子没有了,但是你别忘了还有法身功德的摄受,我们可以透过有善根的人,他可以自己雕一个佛像,忆佛念佛,栽培善根。栽培善根,他就有因缘遇到下一尊佛陀的应世。
所以法身的摄受,他的好处是什么呢?他长住不灭,应化身的摄受,来自于现身说法,所以我们到了后面,真正的《如来寿量品》的时候,佛陀度化众生是双向的,你有幸生长在有佛陀出世的时代,恭喜你,你能够佛陀示现在你的时空,能够讲你听得懂的话,他能够知道你的思考模式,为你说三乘的法,最后再开权显实,讲到一佛乘。就是你能够跟他直接见闻觉知,直接跟他接触,而且能够直接吸收他的教法,那是你有幸赶上应身佛。所以应身佛的缺点是他有时空限制,你要跟他生长在同一个空间,而且他的法有一定的法运,你要生长他法运在的时候。应身佛的好处是他能够亲自教化你,长时间陪伴你,他的缺点是他有时空限制。那你这个应身佛时空一过的时候,怎么办?大地没有水了,已经没有月影了,不要怕,还有月亮,还有月亮在,佛陀的法身虽然我们不能通过见闻觉知直接跟他接触,但是你别忘了: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在《如来寿量品》说,他说佛陀的法身,他能够知道每一个众生心里面在想什么,他都清清楚楚的,你一旦忆念他,他马上跟你感应道交,当然他不一定现身,但是你积累了你下一世见佛的因缘。
所以在《如来寿量品》上说,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有幸生长在有应化身出世的地方,而有些人是没办法生长在应身佛的地方,就是你没有经常地跟法身接触,没有忆佛念佛。
所以佛陀是两种教化,应化身的教化跟法身的教化,这两个之间相互的作用,到下一品就会详细地说明。
好,这一品只是一个序分,提出疑惑,等待《如来寿量品》佛陀的正式解说。
好,我们这堂课就讲到这里。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净界法师合集一路西行amtf
长按识别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eifashia.com/hfsxx/4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