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黑法师 > 黑法师习性 > 正文 > 正文

豆瓣高评分纪录片文学的日常原来作家的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5/30 10:12:47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作家麦家和好友史航最近上了一档节目,叫《文学的日常》。

目前被豆瓣网友打出了8.7的高分。

有评论说“两个人聊得太有趣了,我都忘记发弹幕了”。

我今天带大家来看看,到底什么样的“神仙聊天”能让弹幕都停了下来。

编剧史航来到杭州西溪,寻访好友作家麦家那天,下着小雨。烟幕笼罩下,一切变得柔和。

史航一见到麦家,就先拿出两幅夏目漱石的书法复制品,让麦家选一幅,说选中的那幅会作为礼物送给他。

其中一幅字疏疏落落,留白多;另一幅字布局饱满,留白少。

麦家毫不犹豫地选了那幅布局饱满的,理由是:“我这个人内心比较孤独,我特别希望不孤独”。

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在这样的开场中,开始了这次“文学日常的旅行”。

一个喜欢热闹。

一个偏爱寂静。

史航称这样的组合为“没头脑和不高兴”。

这样的两个人,会有什么特殊的“碰撞”和“奇遇”吗?

我想说,并不会有。

48分钟,缓慢而平淡。

平淡是日常的真实面目,真实是文学的标准配置。

他们的日常,是散步,是穿行。

是观望雨落荷花叶的生动。

是在书店里随意闲聊。

是面对自己,是剥开。

但是,就是这样的日常,却有了一种别样的日常。

面对自己,回望过往,自然逃脱不了故乡。

而故乡,有痛苦埋藏。

回望,就是向痛苦的过往开战。

事后,史航对着镜头说自己非常感动,“他是在我们谈话伊始,把他人生中的一个软肋,就给你看了”。

揭开伤疤独自舔舐需要勇气,而揭开了还能给他人看,那是勇气中又爬出来的勇气。

正如麦家暌违8年的作品《人生海海》。

这部新小说,笔触生根,撕开心扉。

他的笔,第一次触及故乡。

他说,这本书,让他完成了对自己、对童年、对故乡的和解。

在和史航谈及这部作品时,麦家真实且毫不掩饰地说“为读者写作,我是从来不相信这句话的,只能为自己写作”。

不只为读者写作,不谄媚和讨好读者,这其实也恰恰是对读者的尊重。

为自己写作,从而也亲近了逃离已久的故乡,那个最孤独、最苦闷的地方。

重新回到这里,撕开过往的记忆,直面淋漓的疼痛。

比如,那个承载无数悲痛记忆的祠堂,也是《人生海海》这部小说里反复提到的祠堂。

年过五十,在烈日之下,麦家看似轻描淡写地聊到过往。

父亲曾在这里被批斗。

少年曾在这里被人瞧不起。

尊严被按在地上,年轻的心被撕裂。

但是,没有人在意。

多年后,这些痛苦在时间里浸渍,生根,成了少年回忆里的怪兽。

所幸有文学。

文学成了心上的一束光。文学成了倾诉渠道。

在祠堂里,史航问麦家:“有信仰吗?”

麦家说:“我还是相信的,我相信有个主宰,但是这个主宰到底是谁我是不知道。坦率地说,到现在为止,我唯一信的还真的就是文学,我离不开它了。”

也许,正因如此,才有了麦家与故乡、童年的一次对话,一次和解。

麦家在《人生海海》里写到:“这是我的胜利,我饶过了他,也饶过了自己。我战胜了几十年没战胜的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鏖战,敌人都死光了,一个不剩,我感到既光荣又孤独,孤独是我的花园。我开始在花园里散步,享受孤独留给我的安宁。”

把人生的苦难摊陈开来,用爱与宽容去化解,也许,这是麦家想告诉我们的吧。

文学的日常,让我看到了作家笔下的日常。

或坚韧、或悲恸。

或咬牙切齿,或如释重负。

也许,这样才能更好的明白作品。

当然,作家交付文字之后,故事也成了读者的。

每个人理解不一,但又无标准答案。

这是不是正是文学的意义?

我们各取所需。

曾经的故乡,成了记忆里的屏蔽词。

如今的故乡,生了一些烟火气。

有人在歌唱,有人驻足观看,有人投来好奇的目光……

这些人在时间中老去,他们或许历经了一个少年自尊心的破碎,也可能只是一个旁观者。

那些曾经的苦痛,在那颗敏感的心上,久久不曾散去。

所幸,时间也会带来仁慈与宽容,文学能慰藉心灵。

于是,也享有片刻的日常,是让生活回归生活。

面对雨斟荷花叶,两个人聊到了人生。

童年的自卑,跟随了麦家一辈子。

他觉得自己像这荷花叶,斟满了水,却只能孤独站立,无人可碰杯。

面对富春江上,洪水牵绊着水草,他们有不同见解。

麦家遗憾,水草打破了这样的洁净。

史航却爱这样的随意。

也许是一群动物头顶着水草,来了一场大迁徙。

他们聊英雄,聊天才。

从《解密》《风声》《暗算》,或者《人生海海》中,我们看到了英雄,但是剥开之后,麦家却告诉我们,生活面前没有英雄:

“所有的英雄、天才,最后在日常面前全都是变成,毁灭的、破碎的。日常有非常残忍的一面,它让一个有情的人变得很麻木。时间,会消耗人。在生活面前能够对自己的命运去抗拒的,或者是能够对自己的苦难认同的,我觉得他就是英雄。可能是一种非常本质的英雄。”

史航引用了一句话,用以结束这次对话。

“愿我知道什么时候应当抗争;愿我知道什么时候应当认命;愿上天给我智慧,让我认清这两个时机。”

这也许就是文学的日常吧。

没有时代的焦虑,没有倍速下的紧张。

文学成了旁观者,一笔一划,记录着酸甜苦辣。

文学是见证者,人老去,祠堂斑驳。

台上,台下的喧闹,惊慌,却不曾消散。

文学又是慈悲的,它陪一些人走过一段黑暗。

比如麦家。

节目的最后,史航说,在三天两夜的造访中,麦家始终以一种惊人的勇气剖析自己。

他严肃地谈论着痛苦和孤独,在写出《人生海海》之后,他探索出了一个更真实的自己,他比从前更加坚韧,更有力量。

“人的一生,总是在寻找一种平衡,忠贞的人永远会得到忠贞,勇敢的人最后也是用勇敢来结束。”

80年代是文学的高光时刻。

甚至有些作家收到读者的信件,以麻袋来计算。

现在的文学,成了大众口中的小众。

有点遗憾。

但又庆幸有人还在坚守。

用自己笨拙的方式。

《文学的日常》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纪录片。在我看来,它最大的意义在于——

学会对文学敬畏,对生活尊重。

是的,文学在功利的现实面前,又是渺小的,轻如鸿毛,甚至是多余的。

但,生活不止是朝九晚五。

当然,你可能会问文学是什么?

我想用麦家这句话来回答。

“文学是月光。文学柔软人心。”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eifashia.com/hfsxx/118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黑法师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