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乃宋永明延寿禅师纂。成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年),是一部恢宏的哲学论著,旨在以禅演教、以教明心。收大乘经典六十余部,律论五百余种,并广摄诸子百家,削去繁文,谨搜要旨。清朝的雍正皇帝最热心提倡《宗镜录》,认为不懂此书的人,没有资格学佛,还将原文节录集成《宗镜大纲》,对于佛学研究具有非常殊胜价值。南怀瑾先生积数载之功,深研《宗镜录》,开演《宗镜》要以,更认为永明寿禅师的《宗镜录》才是中国真正的《佛学概论》。有人将南怀瑾先生当初讲课录音整理成书,名之为《宗镜录略讲》共9章,本刊分30期连载,每期约三章,为确保文稿真实性,我们还配发南怀瑾先生的珍贵录音,感谢成世平先生的提供及JK师兄的录入。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二十)
南怀瑾先生的珍贵录音:《宗镜录略讲》55-57集
《宗镜录略讲》第55章 一瞬光衣送夜穿《宗镜录略讲》第56章 远峰不近看
《宗镜录略讲》第57章 诸仙犹羡凡里闲
南怀瑾先生的珍贵录音:《宗镜录略讲》55-57集
《宗镜录略讲》第55章 一瞬光衣送夜穿乃至无上菩提。悉皆克获。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止。生其善根。是名随便宜以止安心也。
上次讲到信忍、顺忍、无生寂灭忍,乃至由定而达到“无上菩提”,即大彻大悟,“悉皆克获”。“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止”,不管大小乘的经典所讲的道理,都是它的善巧方便,用种种因缘来比喻。总而言之,经上所赞叹的是修止修定的重要,由止而生出一切的善根。由这些善巧方便归纳起来的叫“随便宜以止安心也”。
又善男子。夫散心者。恶中之恶。如无钩醉象蹋坏华池。冗鼻骆驼。翻倒负驮。疾于掣电。毒逾蛇舌。重沓五翳。埃蔼曜灵。睫近霄远。俱皆不见。
“又”,再说,“夫散心者,恶中之恶”,人的犯罪行为都是由于心乱而引起的,因此散乱心是罪恶中的罪恶。我们犯罪的动机都是在于自己心念的错误,即散乱的关系。“如无钩醉象蹋坏华池”,这里说散乱心的罪过很大,就像那个发疯的象。尤其是在印度、泰国,神经病的象发狂了随便就把人用鼻子一圈,随时都可以杀死人。“冗鼻骆驼翻倒负驮”,等于北方的骆驼,骆驼疲劳了,它的鼻子变相了,这个由它的呼吸可以看得出来。背上驮的行李驮不动了,都掉下来。“疾于掣电,毒逾蛇舌”,这个散乱心一来,坏得不得了,破坏一切事业快得像闪电一洋。就像毒蛇吐舌头一样。所以一切犯罪的。心理就如此产生。“埃蔼曜灵”,它使你看不清天上的星星。“睫近霄远,俱皆不见”。它是形容散乱心是最大的无明,把一切都遮盖住了。心不能专一就有如此严重的后果。
得定之利若能修定如密室中灯能破巨暗。金篦抉膜。空色朗然。一指二指三指皆了。大雨能淹嚣尘。大定能静狂逸。止能破散。虚妄灭矣。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止。破其睡散是名对治以止安心也。
假使能从散乱心中修定,打坐只是修定练习的初步,并非打坐就是定,定指的是意念的专一。假如能修定,等于暗室中的一盏明灯照破了千年黑暗。佛经上比方,我们之所以不能明心见性是由于被一片无明所遮盖,无数劫来都是一片黑暗。只有智慧的明灯,这一点亮光才能照破几千亿万年的黑暗。“金篦抉膜,空色朗然”,中国古代的针炙,可以用一支银针把瞎子的眼睛给治好,瞎子都看得见了。“一指二指三指皆了。”瞎子本来什么都看不见的,因这一施针,一个指头、两个指头、三个指头都看得见了。
“大雨能掩嚣尘,大定能静狂逸”,这是两句名言,比如有些城市的空气污染灰尘弥漫,一阵大雨下来空气都整个干净了。真正得了定,一切狂心,无始无明一概都抛掉了。“止能破散,虚妄灭矣”,修止可以破一切的散乱心,一切的虚妄烦恼心。因此修道的第一步,要先能做到止。所以佛经上许多地方用各种方法,因缘比喻,无非是赞叹教导我们如何修止。“破其睡散”,普通一个人的生命,不睡眠会死人,失眠精神会崩溃的。但是一个真正的修道人是没得睡眠,因为睡眠是大昏沉。有时打坐用功到相当的程度,你的睡眠也会相对地减少。因为我们普通人睡眠的习惯有昼夜的概念,是对立的。而做功夫的人往往把这种对立的习惯给破解了,能拉长了。有时说不定三天三夜不用睡,如果躺下一睡三天三夜也可以睡得着。甚至功夫到了,根本不需要睡眠。所以,财、色、名、食、睡,只是习惯。至于它的原因,拿科学的道理来说是很简单的,因为睡眠是为了休息,而一个真得定的人随时都在休息中,因此他可以不需靠睡眠来休息。人之所以要睡眠,是因为日常生活中散乱心太厉害,精神消耗很严重,所以需要睡眠,由这个止的定把它补充回来。“是名对治以止安心也”,归纳起来这个叫对治法门,对治散乱、睡眠(包括昏头昏脑)。
尤其是年轻的同学都有一种通病,虽然年轻但头脑是昏的,经常觉得后脑就像一块硬板一样灰蒙蒙的,年轻人之所以看书看不进,是因为脑子被蒙住了。但是为了考学校便拼命地用被蒙住的后脑看书,因此眼睛就近视了。其实,此时要休息一下或看不懂的地方跳过不看,把一本书来回看几次就自然看懂了。如果在看不懂的地方硬是盯着一个字一个字看,眼睛不近视、头脑不崩溃才怪哩!年轻时脑子便大半都在昏沉中,这是什么理由呢?是生理问题。因为年轻人的脑子尚未成熟,人的脑袋要在六十五岁到七十岁之间才真正地成熟,才长得健全。所以为人父母的要清楚,孩子“笨”一点好,慢一点成熟也算是后福嘛!不然就像水果一样早熟早凋谢,这是人类的悲哀。如果年轻人想把脑子早日充实,使智慧开发,除非修定。这是讲到睡、散乱联想起来告诉大家的。
一瞬光衣送夜穿又善男子。心若在定。能知世间生灭法相。亦知出世不生不灭法相。如来成道。犹尚乐定。况诸凡夫。有禅定者。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破无数亿洞然之恶。乃至得成一切种智。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止。即会真如。是名随第一义以止安心也。
一个人真得定了,“能知世间生灭法相”,这是佛学的名词,换句话说一个得定的人看社会上一般的学问一看就会,都看得很清楚。而且对于宗教,哪个有问题,道理对与不对自己很清楚不需问人。因为自己有了智慧,因此对于出世间不生不灭的现象都知道而不需求人。以下是永明寿禅师语重心长的话。“如来成道,犹尚乐定”,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都是已经成了道的人,他们现在一天到晚在做什么事呢?都在定中,成了佛的人“犹尚乐定”,还在入定。“况诸凡夫”,何况是我们未得道的人,更应修定。
“有禅定者,如夜见电光”,得到禅定的人,好像夜里看到电光。“即得见道”,电光一闪什么都看清楚就顿悟了,这个智慧的亮光一动就破除了无数劫来的恶业。“乃至得成一切种智”,禅宗所谓的开悟或明心见性也是得到一切种智的成就;所有世间、出世间的智慧叫做差别智。所谓一切种智,指万法都是从这个种出来的。换句话,即一了百了、一通百通。悟了道以后一切学问、一切经典不用人教都看懂了。以这个来做为自己是否已开悟的一个测验标准。不然很多人有一点小境界都说自己开悟了,结果是误尽天下的苍生。“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止,即会真如”,经典上像这类的方便说法就归纳为“随第一义以止安心也”,第一义,就是明心见性,不可说、不可说,至高无上的道理。
牛马狗猴的人生其人若言。我闻寂灭。都不入怀。若闻分别。听受无厌。即应为说。三恶烧然。驼驴重楚。饿鬼饥渴。不名为苦。痴暗无闻。不识方隅。乃是大苦。
有些人生来个性不同,他说,你讲佛法我听不进去,不过听着玩玩可以,脑袋里却始终进不去。“若闻分别,听受无厌”,假如讲别的东西,如世间一般学问,这种分别的道理却越听越有味道。碰到这种性向的人,就应该跟他讲“三恶烧然”,三恶即贪嗔痴。“驼驴重楚”,人若被欲望困住了就像骆驼或驴子一样,拖着一大堆东西。另一种漂亮的名词叫责任感。拿佛法来讲,很对不起,责任感就是驼驴重楚,把痛苦挂在屁股后面一道走。然后再说,你看我多伟大,拖着那么多责任。
以前我曾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死后去见阎王,阎王一查他上辈子做得还不错,还可以投胎做人,但是寿命只有二十年。这个人一听就向阎王讲,拜托我不去了,你叫我去投胎做人,才刚长大,就在二十几的黄金时代就要死了,这有什么味道呢?无论如何求你老人家给我加点寿元。阎王说:我没办法,帮不上忙。但是这个人拼命地要求,阎王很讨厌而且公事又忙,就讲:你吵什么呀!罗嗦!你在旁边等着,看有哪一个不要命的再把他的分一些给你吧!最后有一个家伙一来,阎王一查说:你不行啊!你很坏!你要投胎做马二十年。那个人一想做马那么苦,因此摇头说:故然我已经错了,但求你老人家给我减一点吧!阎王说:不行啊!这个我做不了主。但是他拼命要求,阎王一看说:你觉得寿命太长,他觉得寿命太短,你俩私底下商量,跟我没有关系。
要做马的跟那人商量:老兄我把十年马的寿命给你,我去做十年马,你去做三十年蛮好的!这个人已经有三十年的寿命了,还站在那里等。
等一下有一个人来,阎王一翻薄子说:你这个人坏极了,要做牛二十年,最后还要被绞成碎肉包饺子。这个人一听说道:我懊悔啊!能不能让我少做十年牛。阎王说:你去找那个人商量看看。这个牛说:老兄我给你十年,我做十年牛。这个人已经有四十几的寿命了,阎王说:你可以走了。这个人说:我做人四十几才到中年就要死掉,我在这里不妨害你办公,让我多等一下,看有没有不要命的再给我来一点。
又有一个来了,阎王一看:不行!你坏得很,变狗二十年。做狗的也要求分十年给他。最后来了一个,阎王一看:这个人爱动脑筋、心思多,但没有大好也没有大坏,变猴子二十年到山上吃果子去!这个猴子想想也不好玩,也要求分了十年给他。阎王说:你已经有花甲子年大寿了,可以滚蛋了!于是就把他给赶走了。
所以,我们真正做人二十年;后来结婚是做马的阶段,给人骑在上面拿鞭子赶;三十到四十岁,孩子生了一堆是做牛的阶段拖着走;四十到五十岁,儿女长大了变成给儿女看门,是做狗的阶段。到了五十到六十岁时,连看门都不要你,只好在公园晒晒太阳、抓抓痒,就是做猴子的阶段。
在坐的各位很多都是在做牛、做马的阶段,这就是驼驴重楚。人生就像骆驼、驴子及牛一样,后面拖着一大堆,然后就觉得自己很伟大,人生责任如此。这个“楚”,就是苦楚。“饿鬼饥渴”,你告诉创建人生的境界,现有的就有驼驴重楚这些痛苦,而死后的果报就是饿鬼饥渴。“不名为苦”,他说这类人,真正的道理听不进去,但是你跟他讲其它的知识他很有兴趣,你要告诉他上面我们所讲的世间上的苦都不算苦。
“痴暗无闻,不识方隅,乃是大苦”,没有真正的智慧,没有头脑,“无闻”,没有学问。“不识方隅”,人生的方向都认不清楚,这个才是真正最可怜的人生、最痛苦的人生。
劝君会得真止观 无上佛道弹指间多闻分别乐。见法法喜乐。以善攻恶乐。无著阿罗汉。是名为最乐。从多闻人。闻甘露乐。如教观察知道。远离坑陷。直去不回。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观。发悦其情。是名随乐欲以观安心。
“多闻”,即学问渊博,融会贯通。“分别乐”,知识多了本会妨碍修道,但是能融会贯通则万法归一不会妨碍修道。“见法法喜乐”,看到一种法即能马上得到佛法的法喜。所谓法喜,即得到法的利益。“以善攻恶乐”,以善业攻击了心理上行为上的恶业。最后达到空的境界,一切无著、无住。无著、无住即是阿罗汉境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阿罗汉境界,是名为最乐。
“从多闻人闻甘露乐,如教观察知道,远离坑陷,直去不回”,他说若想修道做功夫,必须先把修道的理论、方法先搞清楚,因此要从多闻而得到甘露。“如教观察知道”,把佛经上的道理研究清楚。“远离坑坎”,那么去修行做功夫即能脱开魔障。“直去不回”,顺着这一条直路就可顺利地到达目的地。“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观,发悦其情,是名随乐欲以观安心。”
上一段是讲修止的重要,这段开始告诉我们定中要有慧,是讲观的重要。因此要研究、要观察,因为没有慧的定是属于外道定,这是定与慧的差别。他说,经典上有一类用各种善巧方法、比喻来赞叹于观,即在定中自己要清楚这是什么样的境界。若不在止的境界上所理解的,就不叫慧观而叫生灭妄想,是没得用的。
因此,止与观相当于一部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例如,为何不能心念专一而得止,这个道理要研究出来,若真研究出来,懂得那个理,就马上可以得止。
大家也许会问,你为何不直接讲出来?其实早就讲过了,是你们没有听懂,听了等于没听。因为你们没有慧观,没有把所听到的道理会之于心,没有在自己的心地上用功。要透过别人的语句、文字,直接把语意会之于心,就会听懂了。以上是观的第一种归类。
又善男子。月开莲华。日兴作务。商应随主。彩画须胶。杯不遇火。无须臾用。盲不得导。一步不前。行无观智,亦复如是。一切种智。以观为根本。无量功德之所在严。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观。生其功德。是名随便宜以观安心。
“月开莲华”,在古书上记载,有一种莲花是在月亮圆满的时候开花。“日兴作务”,太阳出来了,我们出来活动谋生活。“商应随主”,到远方做生意要跟对一个好领队。“彩画须胶”,作画的颜料须要胶合调色。“杯不通火,无须臾用”,如果做陶器的东西没有用火烧过,它仍是泥巴所作成的模型,被雨一淋就坏了。被火锻炼过后才能起作用。“盲不得导,一步不前”,瞎子没有人领路就寸步难行。“行无观智,亦复如是”,心理的行为,起心动念的是非善恶,乃至做功夫的对与不对,自己也要有智慧来观察,光靠老师来指导是不够的。因此修定做功夫没有慧观的智慧是靠不住的。“一切种智,以观为根本”,因此若想开悟得一切种智则必须(需)以观慧做根本。“无量功德之所庄严”,前面讲修止有无量功德,这功德要让它庄严则需观慧。
比如说一块块的黄金譬如功德,但要把这些黄金材料变成了戒指、项链等,才算是把它庄严起来。同理,止是功德,要把功德庄严则需智慧。“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观,生其功德,是名随便宜以观安心。”这是观的第二种归类。
《宗镜录略讲》第56章 远峰不近看
《宗镜录》第四十四卷,正式谈到“止观”的问题。止观是一切学佛修道用功的基本道理,不论用何种宗派,何种方法,都包括在止观中。止观的成果是定慧,由止得定生慧。
上次根据《宗镜录》的文字,把“止”讲完了,文字上立刻转到“观”的部分。老实讲,把止观的作用、修持的方法,在理论上完全认识清楚了,不管修显教净土、密宗、禅宗,乃至修外道法门,都有办法了!问题是一般修持者对止观的正见不太容易把握。
我们首先说明止。
“止”的梵文是“奢摩他”;“观”的梵文是“毗钵舍那”。有些唐代翻译的经典,认为中国文字用“止观”二字,意义表达不清,因此直接翻译梵音奢摩他、毗钵舍那。不过,这么一翻,大家又更不容易了解!
止,以中文意义而言,就是如何把心念思想静止下来。今天很多同学跟我讨论到这个问题,所以再提出来仔细研究。
大家学佛或做功夫都想得定,如果认为打坐就是修定,基本观念就错误!打坐不过是修止现初步练习修止的一种方法而已!并非打坐就是定。什么是定?不一定打坐能得定,站着讲话、跑步、在空中翻筋斗都可以定。并非打坐心入定。如果把打坐、或者打坐睡觉叫入定,那真是自欺欺人!坦白讲,打坐也不能跟“止”划等号。
大家打起坐感到最困难的,就是思想意识停止不了,因此想尽办法停止思想意识。这在基本上就犯了极大的错误!我们要晓得,人的思想意识停止不住的,世界上第一等笨蛋才干这些事,连第二等聪明人都不做,何况第一等聪明者。要把自己思想意识定住在一点,做不到的,这是什么道理。我经常跟大家说,心理作用同力学原理是一样的。譬如捏拳,捏的愈紧愈痛愈难过,就想赶快放松。因为向心力过强,离心力必随之而起。为何一个东西捏紧会爆炸?向心力到达极点,离心力便起而爆炸。所以,想要把念头空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愈阿弥陀佛,陀佛阿弥的事情就跟着多了!一下子想到茶叶没有买、那件衣服没有洗干净、那个人欠我十块钱……什么都想起来了!你如果不想把心念压紧,什么都想不起来。然后,你有时候想,认为自己方法很高明,什么都不用,既不念佛也不念咒、也不做什么,只是静坐、空啊!你哪里空得了?愈空,离心力一大,向心力集中,你越想空,越空不了,什么事都想起来。你真空了,一定看得很清楚。譬如大家看房间里的某样东西,被桌椅挡住看不清楚,搬开桌椅,房间一空,什么都看清楚了!哪里有一点脏的、黑的,清清楚楚,那是必然的。
所以,不明白此理,拼命用功压心念,想得止得定,如何静得下来?佛法叫我们莫妄想、不起分别,没有错,但是大家搞错了!以为不想是把念头压下去什么都不想,注解错了。注解错误与佛法没有关系。如果把念头压下去叫不妄想,岂非死人!那何必修佛,修死不就什么都不想,再不然变石头人,石头、木头不会想。
所以,基本上这个道理要弄清楚。佛叫我们不妄想,而我们想求得定、想求静下来、想求空就是个大妄想。因此大家盘腿用功,可以说此人在那里打妄想,想成佛、得定的妄想挡住了一切。
那么,如连这个妄想都不想,我们如何能得止呢?佛经只叫你止,修止入门;至于怎么样修止,查遍了佛经也没有对止多作定义。
这刹那不就是止吗?
中文对止的解释就是停止,其实止很容易达到。譬如大家盘腿打坐,两手放好,这样子就已经是止了嘛!为什么?两条腿不跑步,两只手不再玩花样,嘴巴不讲话,眼睛开也好,闭也好,不随便张望,不要理自己的思想,你感觉一下,已经止了!你要认识这个境界,就在这个情况下就是止!佛骂人头上安头,人本来有个头,头上安头,岂不多余!一个头已经够累,两个头很辛苦耶!你说思想还没有澄清,佛经说譬如一杯浊水,刚开始摆好,水仍然晃动,只有慢慢等它静,泥渣沉底,水干净了!
一般人念咒子,或者用现想、念佛求止,往往是自已在扰乱,止不了,这个道理要认清楚。
初步学止,先求身的止,五根不动,而意根未停,慢慢转过来。大家注意!身心不是止得了的,是观,唯有观才能止。不管修密宗或显教哪一宗、哪一派,学佛修道者多,成道者少,是理上不清楚,因此功夫用不上路。大家坐起来都忙得很!忙着与心意争斗,想把心意搞下去,于是越搞越忙,修了六十年,你忙了六十年,看起来很清静,在那里打坐,实际上也够忙了!
注意!念头不是止止得了的,念头是靠观来破的。老实讲,全部佛法就是一条路:“止观”。
第三个问题来了。
什么叫“观”呢?观心法门,梵文毗钵舍那,即中文“观”的意思。据我几十年经验,走了不少路,也接触不少学佛修道的人,大多对观的理论始终搞不清楚,一看到观,瞪起眼睛修观。
修密宗的修“观想”,不晓得密宗教理,观是观,想是想,两者绝对不同。而密宗的观想与止观,在理论上是一个,但方法两样。
讲到修观,许多学打坐的强调眼观鼻,鼻观心,一般人打坐,除非斗鸡眼可以看到一点鼻尖,则绝看不见整个鼻子。不过,眼观鼻还勉强可以,鼻观心怎么观?鼻子又没有眼,如何看心啊?这种人很多,坐起来像鸡蛋一样。
此外,还有些道家的修法,那厉害了!眼观鼻、鼻现心、心观尾,打坐练功弯头,鼻子差不多要碰到肛门,这叫太极,修道家的称为龟息。在道家龟鹤象征长寿,鹤颈长,立睡,颈子弯曲,鼻子插到屁股,呼吸与肛门相通。鹿也是站着睡觉。因此,有人练习打坐,眼观鼻、鼻现心、心观尾,把身体卷成圆拱状。你们所见有限,我们在大陆湖北宜昌亲眼看到一家人如此修道。外面宣传这一家人都有道,快要“拔宅飞升”,这还得了!我赶紧亲自去拜访。听说这一家人修的法,千古失传,哟!那更要学啊!管他要多少钱,叩多少头都要学。他们家中没床、没椅,地上铺的全是席子,一家大小两夫妻、儿子、女儿全打坐,快要修到拔宅飞升。汉朝淮南王拔宅飞升,全家成道,鸡犬升天,万一鸡飞到半空中掉下来,至少还可再活一千年。那家人本事真大,从老头子起,到七、八岁的小女孩,打坐慢慢转,头硬对到下部,像个圆球,房间里就看到好几个球在那里滚。我想这一道我大概学不到,没有那么软的身体,可见人体很妙。还有,为什么房间全铺席子?半夜子时阳气一发动,身体内气动,开始“滚球”,妙的是一家七、八口打坐滚动,怎么也撞不到一块儿,这样滚上一个时辰。
看了这种情形,我说我不修了,我心里有数,这个与大陆一种道家的打神拳一样,站着先学韦驮抱杵,念“嗡嘛呢叭咪吽”,咒音的力量压久了,全身慢慢抖起来,闭着眼睛就打起拳来,这叫神拳,没有路线,爱打什么拳就打什么拳。如果旁边有人暗示打猴拳,过一会他就像猴子一样打起猴拳;暗示他来段天女散花,他立刻打一段天女散花。一般人学佛对这些很迷信,我们到底见过,也学过一点科学常识,这是心理作用,人体压紧,气一振动,加上神通的弟弟--神经的观念,哟!气动了!菩萨、神到我身上,要我这样动、那样动,就抖起来了!
所以,我看了肉球打滚,叫它肉球道,不修了!这个我懂,何必跟你修!道理就是眼观鼻鼻观心,现出来以后,心观尾,而害成这样,可以说是受害者。
远峰不近看眼观鼻是肉眼观看的观;止观的观是观察之观,观察即是反省,也就是后世禅宗所讲的“参”,一般用“观心”,不是用眼睛看,用你的意识观察这个道理。其实一个人随时在止的境界,你一盘腿,一静,要它静下就静下来了嘛!
至于有没有得定,是观的作用。譬如这一堂坐得不舒服,心烦意乱,你怎么知道?意识上知道就是观的作用。所以我们现在产生一个矛盾,你禅坐修观,把观的作用冤枉地用力,拼命求达到一个止,全把工具和道理搞反了!永远不会得止观,也得不到好处。譬如大家随处一坐就已经得止了,这个时候不需要起观,不必刻意再进一步去观,止当中就有观。举个例子,不一定打坐,眼睛一闭,就感觉跟普通活动不同了,那个感觉就是观,你那个不同已经来了嘛!观也来了,止也来了,就在那里很现成的,别再钻牛角尖。
然后要它慢慢宁静,进一步宁静,你进一步体会,进一步体会,进一步宁静,这样止观双运,两者同时并进。
那么,怎么才能达到空呢?止观中本身就是空的。当我们理解到,一开始盘腿到现在宁静的阶段,所有的动相静相过去,自然就空了!大家打起坐来在止观的境界犯了一个错误,用意识另外求一个空的现象,把自己害了!没有一个另外的空。
这是第一节说的四点。
第二节再说明止观的道理。
那么,照这么说,我们平常都走错了?也不尽然。一般学佛,小乘修法止在一念。我们假定把净土宗的“南无阿弥陀佛”一句佛号拿来当小乘的修法,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念头来止住其他所有的念头,一句佛号好比湿的面粉杆,所有杂念好比灰尘纷飞,行住坐卧皆以湿面粉杆沾粘飞尘。唐朝白居易原来修止观、修禅,最后修净土,有一首偈子:“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就是忙似箭,还是阿弥陀”这个就是小乘修法,一念一念……,有些人心念老是提这一念,提久以后睡不着罗!普通人准吓住,糟糕!念佛念得失眠,只要你唉呀这一下,走火入魔。其实本来没有魔,也没有火,没有这句话,因为最近几年小说乱写,写多了走火火魔,哪有魔?哪有火?还不都是自己。这是因为念久、念紧张,自然睡不着;大家习惯睡眠,看到自己睡不着,吓慌了!实际上没有关系!如此止在一个念头上,那一个念头,抵一切念头,以一念粘住杂念,即小乘的一念修止。
止观与开悟大乘的一念修止不走这个路线,走什么路线?因为本来就止。比方,现在拿一个说话音声止的境界给大家听听春,注意喔!(静默)我没有讲话,你注意个什么?这一段没有讲话不是很宁静吗?这个时候就是止了。你那样止也可以,这样止也可以,不一定打坐,很宁静就止下去了,因为这个念头自己不停留。大乘境界不走特别意念统一的路子,就是自然地摆平,它就止了!
刚才叫大家注意,我不是故意开玩笑,注意我说话,要听到,然后没有讲,你在注意没有讲、很宁静这一段,止当中就是在观嘛!因为你在注意嘛!我们平常所讲的观,就是普通所说的“注意”,那个注意力就是观的作用。拿现代的观念来说,观就是那个注意力;止就是安详、宁静,非常简单!人只要外界不起作用,自然很安详,也就是止。同时你把注意力集中观察自己当时的心理状况就是观,是这么一个作用。
所以,从止观,到最后悟道成佛,不是止的功夫喔!完全是观。在中文,观的作用就叫悟,但是在理论上的悟,而没有止的观,不算开悟,止的功力到了的观,叫开悟。这是一个道理,补充第二节的。
思想的分界现在补充第三节。
密宗所讲的观想,观是观,想是五阴色、受、想、行、识中的第三个。
学佛要了解“思想”这两个字。本来这二个字是佛学名词,想是想,思是思。粗的叫想,细的叫思。譬如诸位坐在这里,心里想到楼下或者想到家里。或者另有一件事挂在心上,或欠人家钱、欠人家感情的人,坐在这里,《宗镜录》每一句都听得进,可是跟人家约会,或明天要还五百块钱,身上只有三十元,不晓得怎么办!心里烦得很,佛经也不大听进去,那个念头去不了。打主意怎么样做,那个是想。
思,则没有想的成份。譬如身体不舒服,你坐在这里听《宗镜录》,样样听得进,但是,下意识觉得身体不舒服,那个可没有去想,那是思,很细。所以,白天所想,夜里做梦,是思的作用。
想会构成一个东西。譬如写一篇文章、画家构图起画稿,影像一想,意识境界已经有了,这个是想。所以说观想,想是这么粗的东西。修密法想不起来不谈观,开始想是外层,粗的,慢慢回转到内在,这个时候进入观的情况。
那么,由观的情况进入思的境界呢?想的东西变成一个现实。等于精神病的人说某人要抓他,我们看不见,但在他是真实的,在他的意识状态,的确看到这个境界。所以我常跟大家讲,如果在精神病院住久了,很难下定论,究竟我是精神病,还是他是精神病?两个搞不清楚,我们说他们是精神病;他们看我们绝对不正常。大家在这个世界上本来都在精神病状态中,不过那一种病与我们的病两样而已!我们现在这里也是精神病。
这是在继续止观法以前,综合答复这几天中同学们的研究。
所以止观这个法门要搞得很清楚,才能谈学佛。一般人错认,多走冤枉路而修。顺便再告诉大看到一位道友在这里想起来,一般人学佛做功夫,可怜的是什么?被感觉、感受牵着走。坐了几天,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五天头痛,八天血压高,实际上他真在用功,毛病出在哪里?他跟着感觉状况在跑。
一打坐,腿发麻,唉!空的嘛!空是空,腿还是麻得痛,然后坐不住,背发胀,发胀是什么道理?该不要走火入魔出毛病?那是不是在修止观?那叫凡夫止观。
他是在修止,因为天天打坐,修静下来,万事不管,如果讲那样不算修止,那又冤枉他了!那么他在修什么观呢?我给它一个名词,修感觉痛苦观。他用万年的功夫也没有用,这不是修智慧的慧观(修慧),什么理?他没有反过来想,感觉到痛苦这一点意念作用,怎么把这一点意念作用突破就对了,那就恭喜他了。否则,浪费费时间、浪费米粮,坐在那里玩这个干什么?
接下来看永明寿禅师的话:
止观两帖药 知时并知量又善男子,智者识怨,怨不能害;武将有谋,能破强敌。非风何以卷云?非云何以遮热?非水何以灭火?非火何以除暗?析薪之斧,解缚之刀,岂过智慧?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观,使其破恶,是名对治以观安心。
文字大家都懂,意思是,善男子啊!一个聪明人认识了害他的冤家,晓得某件事做了会受害而绝不接受,那么冤家就不能害他。一个真正智勇双全,有思想、有才气的大将军,能破强敌。“非风何以卷云?非云何以遮热?”。没有风,如何吹散天上的云、空中的雾?反过来说,没有一片云,烈日当空,又如何遮蔽炎热?所以,有风卷云,令人神清气爽、意态闲适;有云遮日,使人消暑解热。顿觉清凉。
“非水何以灭火?非火何以除暗?”水能熄火,而火能除暗。每一句话都有正、反两面的说明譬喻,说明什么道理呢?没有水无法灭火……,没有火不能照明、炊饭……,这是讲观的道理,破一切恶的念头。为何要两边说明?有两个作用,在止观的道理都告诉你了。人要修定打坐,完全空念头什么都不想,念头空久了不晓得起观,空久了变昏沉,爱睡觉。用定来修止对治散乱心,止是一包药,病好了却还继续吃药,药吃多了不又变成病了吗!所以这个时候得了止定,下去主要起观了,就要拿智慧用心观了。用心观,你说懂了,又乱想想了半天,观久了坐不住,又起散乱。所以止观要平等等持,这就是教我们打坐做功夫修止,与智慧观察必须两者并行。
至于如何并行,又有人问:“老师,哪个时候该用止?哪个时候该用观?”唉呀!我常为这些问话火冒三丈。释迦牟尼佛比我们本事大,佛在禅定修法的经典上告诉你,自己要“知时知量”。问我何时用止、何时起观?怎么不来问我吃几碗饭会饱?你肚子晓得嘛!吃了这餐,下一顿什么时候吃?你饿了就吃嘛!饿了就吃,饱了就停。结果我们学佛的人做功夫,禅也好、密也好,既不知时,又不知量;既不起观,又不晓得修止,那样不统统变成盲修瞎练吗?
《宗镜录略讲》第57章 诸仙犹羡凡里闲
接下来这一段文字偏重于“观”,我们略微带过,不作详解:
又善男子,井中七宝,暗室瓶盆,要待日明,日既出己,皆得明了,须智慧眼,观知诸法实,一切诸法中,皆以等观入。般若波罗密最为照明,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观,今得悟解,是名第一义以观安心。如是八番,为信行人说安心也。
“等观”,等是平等之意,止观二者同时并进是为“等观”“般若波罗密”:智慧到彼岸。
“第一义”:就是等观。
“八番”:上次是讲止,正反八次;这次是讲观,八番明观。
《楞严经》上有七处征心、八还辨见。这一点我常常跟学哲学的同学说明,西方哲学,尤其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正反合,影响这个时代两个多世纪。辩证法,了不起,任何事都是正反合,肯定、否定、否定的否定……等等。
有许多研究中国文化的人说,《易经》好,也合乎逻辑。此话真是糟糕!《易经》是三千多年前的文化;逻辑辩证只有几百年。你们现在常说佛法有些与西方心理学差不多,这就好比祖父与孙子站在一起,人家说祖父了不起,很像孙子,这真是混帐话!等于说爸爸了不起,与儿子一样,骂人骂透顶!可是有许多人就是这样骂自己的文化。这并非文化界线的偏见,事实上两者历史年代差距悬殊。
那么再问,《易经》如何与辩证法一样?答言阴阳嘛!也是正反合,你以为《易经》的辩证是正反合?《易经》的辩证法是讲十番辩证,不是正反合三重,《宗镜录》这里还只讲八番,因为大家不懂,认为阴阳就是道,正反就是合,那真是笑话!西方文化的辩证法与东方文化各有其本身的价值,两者硬是放在一起作比较,难免会失之偏颇,好比矮子与高个子,高的就是高的,矮的就是矮的,各有各的价值和型态,没有什么差不多。这一点如果发挥,牵涉极广。这是讲到八番顺便引伸的,现在是讲佛法。
这一段有一个名词“等观”,是佛经一个重要名词,佛藏有一部著作是《等不等观论》。等是平等,定与慧到了家,这个时候,空与有双融,无所谓有,无所谓空,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空有双融,这个是“定慧等观”。所谓“悟解”或“解悟”是理上的开悟,还不是真正的禅宗,真正的禅宗是“证悟”,身心都求证到。等观才是禅宗的悟,要求证。你说身体是空的,你空空看,肚子饿了就空不了!至少要做到肚子饿了也能空得了,不会饿;肚子饱了能马上消化空了,否则全是空洞的理论,不求证不行的。这是重点说明等观的作用。
加法和减法接着,关于止观,他再作结论:
其人若云:“我乐息心,默以复默,损之又损之,遂至于无为,不乐分别,坐驰无益。”此则法行根性,当为说止。
这里所讲的,涉及到现代教育的性向问题。他说,有一种人来说,我什么都不想,只要让我坐在那里安安静静,“我乐息心,默以复默”,含默不语。“损之又损之”是借用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话。学问是天天读书,慢慢加上去的,是加法;修道是减法,所有的东西都要丢,丢到空,最后连空都要丢掉,“遂至于无为”,到达无为,就是道。两者看似相反,然而又不相反,在佛家来讲,大菩萨两者皆会。在为学方面,益之又益;在修道方面,损之又损,此即大乘菩萨之难修也!小乘是“为道日损”;大乘菩萨到了成佛境界是“等观”,为学时日益;为道时日损。所以不要以为中国佛法是讲大乘,你大到哪里去?要有这样大的本事!一般人为学日益是在妄想上加妄想,禅宗祖师叫“屎上加剑”,再加一点更尖的东西。做学问是精细又精细;修道是减之又减。所以大家不要动不动要修大乘道,大到哪里去?慢慢来,一个人权太大,孤苦零仃很可怜!
“我乐息心,默以复默,损之又损之,遂至于无为”,只想无为,什么都不管。譬如同学在一起久了,很容易看出每个人不同的个性。有些人的个性是,最好什么恭维的话都不要到他身上,阿弥陀佛,我管我的。有些人不然,样样都想管,管不了也要管,各人个性不同。
“不乐分别”,有些人什么都不想管,以至于无为,心里不起分别。“坐驰无益”,坐驰二字出自《庄子》,骂一般人打坐,看似修道,其实内在思想有如开世界运动会一样乱跑。这种人认为坐在那里打坐乱想无益,这类人的性向是“法行根性”。“当为说止”,法师们尤其要注意!这是教化众生的教育法,这类人要为他说修定、修止的路子。
“汝勿外寻”不要用别的方法。现在教你们修止的方法:
但内守一,攀觉流动,皆从妄生。如旋火轮,辍手则息。洪波鼓怒,风静则澄。
“但内守一”,这一类喜欢走个人路线的人,个性比较内向,也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偏向小乘管自己,那么你要教他不要向外面追求什么佛法,只要内在守一。这个问题大了!守那个一?“守一”思想出于《老子》,老子曰:“神得一以宁。”佛也说过“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但内守一,”只要守个清净的境界,眼睛一闭觉得清净,只要抓住这个清净境界就守一不变了。“攀觉流动,皆从妄生”,攀觉是两个观念,攀是攀缘心;觉是妄觉心。人喜欢攀缘,譬如由老张认识其友老李,由老李认识老王……一路攀下去,由这一件事想到那件事皆是攀缘。攀缘心与妄想心不好,这两种心理现象的流动性很大,“皆从妄生”,这个就是妄想,看清楚,这其中就是观,你要看清楚,妄念怎么停?妄念是假的。
“如旋火轮”,譬如于暗室旋转一支香,不只看见一点亮光,而是看到一圈火光,实际上并无圆圈,因为转动大快速,一点小光变成一圈火光。留意这个道理,我们打坐,感觉自己妄想不断,其实妄想没有那么多,千点万点就从这一点来,就是这么一点妄念,因为这一点妄念在里面攀缘得太快了,使我们害怕,觉得自己思想多,其实并没有那么多,你只要把这一点妄念突破,整个就破了!这个道理大家要搞清楚,所以说妄念如旋火轮。
“辍手则息”,辍是停掉,把手一停,不转圆圈,那一点火光不动,就没有火轮。
“洪波鼓怒,风静则澄”,如台风海面上的浪涛高及十几层楼,海水本来平静,因风而起浪。所以坐在这里,认清楚而突破这一点念头,实际上千点万点就是这一点,当下突破,它就宁静了!这个时候,不会起波浪,不管外境界的风,外境界风不动,风静则澄。
接着他又引用佛经证明。
应无所“得”而生其心《净名经》云:“何谓攀缘?谓有三界;何谓息攀缘?谓心无所得。”
《净名经》就是《维摩经》,维摩居士是在家佛,释迦牟尼佛是出家佛。
怎么叫攀缘?我们的心在三界里,总想抓一个东西。人生来就要抓东西,要发财啦!要这样要那样,抓惯了。有些人学佛以后,说什么都不想,就只是学佛,我说唉呀!你了不起啊!看空啦!想空,你看看,他说不想?照样想。再不然说什么都不想,只想修道、想解脱,那还是想。说不想,谈何容易!攀缘的习惯永远在抓。
那么,怎样息攀缘心呢?“谓心无所得”,只要此心无所求,无所得。打坐想求清净,犯了一个基本的错误,已经在有所求了。应无所“得”而生其心,有所得已经错了!为什么不得?《维摩经》告诉你,因为你是以有所得的心,求无所得的果。白居易的一首诗:“空花哪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就是这个道理。
又引用佛经。
去邪灭罪在一心《瑞应经》云:“其得一心者,则万邪灭矣。”
佛说只要达到一心不乱,则万邪灭矣!什么是一心?无所得、无所住,不是有境界,也不是没有境界,现在就是一心,不要另外求个清净。得到一心的人,万邪就停止了!这是佛说的。
再引用龙树菩萨说的:
龙树云:“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皆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
龙树菩萨可说是佛教中第二个释迦牟尼佛,是中国大、小乘佛法的八宗之祖,严格讲是十宗之祖。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告诉我们修法,真正的道,是明心见性的实法,不是颠倒心。那么,不颠倒就是悟道的境界。这个时候既没有心意、观想,也没有文字。
如果能够究竟达到这个境界,无始罪业立刻消除,这个境界就是清净心,清净心若能保持永恒一致,就是了不起的见道的人,当然能得般若到彼岸。
仔细研究永明寿禅师所选择引用的经典譬喻是很妙的!包含了入世、出世,先选用维摩诘的居士经,再选用释迦牟尼佛的《端应经》和龙树菩萨的论。最后结论。
诸仙犹羡凡里闲夫山中幽寂,神仙所赞,况涅槃澄静,贤圣尊崇。
他告诉我们清净的重要。既不告诉你修定,也不叫你修观,一念清净就是止观双运,就是定慧,你不要另外去求个定慧。这句话说到底了,一念清净,定慧在其中。不过不要搞错了!经常有些学佛修道的人,把“一念清净”当成没有、空掉,又解释错误!这里头没有跟你说“有”,也没有跟你说“没有”,只叫你一念清净。
他说山林中幽然寂静,一切神仙都赞叹山林中的清净。但是山林中、太空中的清净还是有相,不及自性涅槃的清净。如果一个人得到涅槃,澄清宁静到极点,那么,涅槃澄静境界,是一切贤圣所推崇的。
《佛话经》云:“比丘在聚,身口精勤,诸佛咸忧;比丘在山,息事安卧,诸佛皆喜。”
《佛话经》是佛所说戒律方面的经典。聚者聚落,都市村庄中有大众的热闹场合。一个出家人在大众中,有忙不完的事,讲不完的话,没有话也要找话讲,身口皆忙于应酬,即便他身口精勤,诸佛看到这种情形,都要忧愁得掉眼泪。如果比丘在山,息事安卧,宁可没事规规矩矩睡觉,不打妄想,至少少造业,诸佛也会欢喜。真得定,行住坐卧都在定中。
况复结伽束手,缄唇结舌,思惟寂相,心原一止,法界洞寂,岂非要道,唯此为贵,余不能及。
不要说修道,一个出家人能在山中安卧,更何况盘腿打坐,双手结印,不说话。
“思惟寂相”,内在思维寂止。“心原一止”,此心在止定的境界上专一。“法界洞寂”,自然扩大到整个宇宙在空的境界。“唯此为贵,余不能及”,地位高,有钱不是贵,唯有清净、有道才是最珍贵,非其他所能及。
善巧方便,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赞于止,发悦其心,是名随乐欲以止安心。
这是因材施教,你看此人是修定的性向,你要叫他修定;此人是走修观的路子,你要叫他修观;此人修密,你要叫他修密;此人走净土的路子,你就要叫他修净土。想用一包药、一粒八卦丹、一瓶万金油治百病,做不到的。所以法帅要懂八万四千法门,你要什么有什么,此谓“随乐欲以止安心”,乃至他喜欢邪门左道,你暂让他走邪门左道,一引导他就归入正途,那就在于法师本身度入的善巧方便,法帅的方法、法门要多。
欲行真愿 必具止力其人若云:“我观法相,只增纷动。”善法不明,当为说止,止是法界平正良田,何法不备,止舍攀缘即是檀。
“我观法相,只增纷动”,有一种人性向与前者不同,虽然两者都爱清净,拿心理学来讲,根本两样。前面所说第一种人,天生内向爱清净,碰到事情不耐烦,你叫他做什么事都不干,你要他做事,叫他拿回家慢慢做,做好拿来,那勉强可以,有些人天生如此。第二种人也爱清净,但与前者不同,他由经验来看清净,人生烦得很,观察一切现象“只增纷动”,只会增加自己的纷扰。那么劝这一类人立刻修佛走最高的路线不对。
“善法不明”,他只求自己的安心、清净,搞不清什么是善法、恶法。“当为说止”,这一类性向、根器的人,你应该告诉他怎么修定,要赞叹止,当然卖瓜的要说瓜甜;卖花的就说花香。这个时候你要对他说修定好啊!打坐有什么什么功德!尽量赞叹。
“止是法界平正良田,何法不备”,本来如此,大家想修神通,不得止不得定,哪里能发神通?那只能发神经,定一得,何法不备?
“止舍攀缘,即是檀”,佛真会说法,拿一个定套上一切。佛在教我们怎么当法师,出去弘扬佛法就要知道善巧,修定好啊!你一修定,六度万法都修啦!怎么说呢!“止舍攀缘即是檀”,修定要丢掉一切妄想、攀缘。檀就是布施,梵文叫檀波罗密。
止体非恶即是戒。止体不动即是忍。止无间杂即是精进。止则决定即是禅。止法亦无,止者亦无,即是慧。因止会,非止非不止,即是方便。一止一切止,即是愿。止止爱,止止见,即是力。
“止体非恶即是戒”,他说修定好.人一定,不起坏念头,不妄想,自然得戒。
“止体不动即是忍”,一得定后,万缘不起,别人骂你混蛋,混蛋跟鸡蛋差不多,你也不管、不生气了!止体不动就是忍辱波罗密。
“止无间杂即是精进”,一得定,在止的境界,没有杂念,一路下去就是精进。
“止则决定即是禅”,得了止、定后,一切功德随之而来,这就是真禅。
“止法亦无,止者亦无,即是慧”,最后,由定生慧,无所谓止,无所谓定,一切皆空,就是般若波罗密,你必须从这个路上引导。
“因止会,非止非不止,即是方便。一止一切止,即是愿”,一念一停,止在那里,一切念都具备,这是愿波罗密。
“止止爱,止止见,即是力”,力波罗密一修成功即成佛,力波罗密有如此重要。力波罗密是十种波罗密的第九位,入佛之位靠力波罗密。所以诸位学佛修道,虽然没有什么心得,不要谈心。反过来讲,大家都有点影子,但是这点影子力量不够,这个力量是要功德智慧修来的。所以力波罗密成就就成佛。譬如大家发愿,救天下、国家、救人类,在坐许多青年常对我说:“将来要跟着你的思想救人类、救世界。”我说:“我是开万和牛肉店的,你开的牛肉店比万和还要大一点。”你说他对不对?对啊!有这个愿,为什么达不成?功德达不到,其力未充。所以庵提遮女问文殊菩萨,明知生死是幻,还是被生死这股力量转走,其理由何在?文殊菩萨回答四个字:--“其力未充”。你说看空了生死,但是生起病来还是害怕的。你看空了那一点没有用。为什么念佛、念咒子不能起作用?其力未充故,力量不充实。力是十波罗密的最后一位,力充实就成佛了!
力要如何充实?普通讲定力、愿力、智慧之力。譬如打坐腿发麻,硬是狠心定下去做不到,其力不充。我常说你不会真受不了,如果现在来个歹徒在旁边威胁你,起来就枪毙你,你的腿不会晓得痛,一定坐下去,充其量两条腿死掉,人还活着。所以坐不下去被腿动摇,也是力未充。
当然,你不要硬干,我是讲理论,不要认为我那么讲,自己拼命熬腿,受了伤找外科,然后埋怨我,这也是其力未充。
了生死的下手处“止止爱,止止见”,爱与见是三界生死的根本,为什么不能了生死?智慧力量未充。为何智慧力量未充?爱与见转不了。悟了道,拔出慧剑斩情丝。为什么割不断?因为是钝刀,今天割一点,明天割一点,割了后面,前面长出来。生死没有断是爱见未断,这是广义的爱,不只男女之爱,爱见不断,生死不能了。修道、证道要断九十八位结使。前年我在佛光别院特别提出这个问题,结使的根本是爱,广义的爱有很多。你说你愿意度众生,好听的讲是萨埵,萨埵者有情也。古人说得好:“人若有情,天下太平。”每一个人真有情,整个天下太平,但人不是菩萨,做不到。人对什么人最有情?对自己最有情。你说你爱太太、爱儿女,到必要时,还是自己先跑。等到自己生病,肿瘤不割掉会死,你不会爱它了,你真正爱的是“我”。“我”是个什么东西不知道?结使。爱是很厉害的,爱断了,超出了欲界升色界。
第二个最难断的是“见”。见是什么?意见。每个人的观念,格老子我认为对嘛!这就是意见。每个人都有意见,意见不得了!我经常跟同学们说笑,譬如同学说:“某个同学对你没有话讲。”我说:“我知道,你对我也没有话讲,都很服气,我也讨厌你们服从,为什么不提意见?有意见要提,光是服从有什么用?”其实服从就是意见,他那个意见变成服从。“见”就是这个东西,你说他“无我”?服从也是我。
见,比爱还厉害,见就是思想。解脱三界,爱与见两样断了最后才能解脱。你不要认为对付思想那么容易!要教化一个人,转变他的思想,据我的经验,自己对自己还转不过来呢!如何去转别人?不晓得你们自己能不能转过来?你们号称自己已经转过来了,我听了非常佩服,都是万和牛肉店的朋友,吹牛吹大了!
爱与见这两个基本结使不解脱,生死不能了。要解脱爱与见,只有拿“定”来磨练,定力充实了,“止”能止爱;“止”能止见,此即力波罗密。
此止如佛止,无二无别即是智。止具一切法,即是秘藏。但安于止,何用别修诸法?善巧方便,种种缘喻,令生善根,即是随便宜以止安心也。
“此止如佛止,无二无别即是智”,修到了最后,我就是佛,佛就是我,佛与我无二无别,没有分别,此谓智慧解脱。所以说,打坐修定,止是那么重要。
“止具一切法,即是秘藏”,修密宗,止就是大秘密,你止得住吗?止不住当然找不出秘密。六祖悟道后,师弟惠明在后面追赶而问:“师父究竟有没有秘密传给你?”他说:“有啊!秘密在你那里,不在我这里。”秘密在每一个人自己那里。所以说止具一切法,你得了定的时候,自然一切都明白,这个是大秘藏。
“但安于止,何用别修诸法?”只要你得了定,何必修一切法!何以不用修一切法?因为一切法自然明白,都证到了。
“善巧方便,种种缘喻,令生善根,即是随便宜以止安心也”,所以佛经有种种善巧方便,用各种不同的教授法教导不同根性的人,随他的便宜赞叹止的重要以安其心。人都爱贪便宜嘛!就给他便宜捡,由这个路线使他走上正修佛法的道路。
待续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所有恩,
下济一切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安乐国!
请各位佛友今日吃素念经、戒杀放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学佛精进、福慧双修、法喜充满!
光明佛坛
已有50余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eifashia.com/hfsxx/5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