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敦煌历史文化遗产的大概情况
首先给大家讲一个概念问题。敦煌是一个地域,对于敦煌的研究,现在我们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叫“敦煌学”,有很多单位包括兰州大学都叫敦煌学研究所。实际上“敦煌学”这个名词是不太科学的。“敦煌学”如果翻译成英语的话是“敦煌研究”,那么“敦煌学研究”翻译成英语就成了“敦煌研究研究”,这样听起来就比较滑稽。所以我们还是从科学的概念上讲,叫敦煌研究。虽然“敦煌学”这个称谓已经约定俗成,但是对它的更加科学的称谓,我们心里面要清楚。比如今天网络上的年轻人、老年人的年龄阶段划分标准,是把65岁以下人的都划归年轻人,我现在刚过了64岁,按划分还属于年轻人范围之列,但是我自己心里有数。敦煌历史文化的范围,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文化圈。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个文化圈,它实际上就是汉代的河西四郡,这个范围是非常奇特的。汉代州下面设郡,两千多年来,每个郡都有它自己独立的文化圈。各个郡在自己的文化圈内发展,同时跟周边、跟世界各地也进行交流,但还是保有自己的特点。敦煌文化圈的范围包括今天的敦煌、安西、肃北、阿克塞四个自治县,还有玉门市的部分地区,当时是汉代敦煌郡的范围,有人作过计算,大概有10万平方公里左右。以前史学领域的敦煌研究,主要是针对传世文献,后来有了出土文献就出现了二重证据法。实际上,如果不看出土文献,只看传世文献是没有办法进行敦煌研究的。正史加起来就几百个字,有一些地方志也有价值,但流布范围很小,很多人甚至都没有见过《敦煌志》。此外,我们都知道敦煌是以石窟闻名于世,但是关于敦煌石窟在传世文献里面的记载找不到几个字,地方志里面虽有描述,也很简单。正史里面就看不到一个字,只是在一些佛教的史籍中会有一些描述,也是非常少。所以从事敦煌研究,只看传世文献是没有办法进行的,必须要到实地进行考察。根据《汉书·地理志》对敦煌两个字的解释,“敦,大也,煌,盛也”。但是也有人说敦煌是民族语言的音译,即吐火罗。吐火罗是当时的一个民族,是秦汉时期活动在敦煌那一带的大月氏或者是月氏,这个民族的文化就叫吐火罗文化。说敦煌就是吐火罗的音译,这个说法流行的范围还比较广,关于它的一系列学术问题也正在进行讨论。即使是吐火罗这个译法,把这个词赋予汉文的意思,解释为“敦,大也;煌,盛也”,这也没有什么错。有的专家说,敦煌就巴掌大的地方,既不大也不盛,但这个要看从哪个方面去理解。“大”和“盛”应该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看跟谁去比较。还有一个讲法,就是“华戎所交一都会”,意思是说敦煌是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地,是一个交通要塞、交流中心,有着多元的文化因素。下面我分这么几块给大家介绍一下敦煌历史文化的概况。第一类是历史的遗迹和遗物。敦煌留下来的遗迹,包括自然时期的遗迹、游牧民族时代的遗迹、农业起源时期的遗迹以及汉代以后包括后代晚一些的隋唐之后的州县城池。(图1)肃北大黑沟岩画
(图2)肃北大黑沟岩画
(图3)敦煌境内的汉代长城
(图4)墩墩山烽燧
(图5)敦煌境内的汉代长城烽燧
现在可以看到的这些肃北岩画(图1-2),时代相当于我们的春秋战国时期。现在有个问题是,这些岩画究竟是不是那个时期的?因为当地很多放羊的、放牛的人有时候也在石崖上乱刻乱画,如果我们现在把这些壁画当做很早的画,跟真正的壁画相比较而言的话还不是一回事,因为没有任何文字的记载来证明它产生的年代。我们在其它的山沟里面也经常见到这样的刻画,有些一看就是现代人画的。在我们莫高窟前面还有一个采石场,那里也刻有一些题记,但这些题记到底是哪个时期的,我们也说不上,现在我们就按早期的游牧民族给大家介绍。先看一些汉代的长城和烽火台(图3-5)。玉门关(图6),敦煌人叫小方盘城,现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关于玉门关的位置问题我们现在有争论,玉门关曾经搬迁过多次,从汉代到唐代换了好几处地方,所以玉门关到底是哪一座,这个到现在仍争论不休。现在在酒泉和敦煌这一带至少有五个叫地方自称是玉门关,但是被世界文化遗产认定的是这一个。(图6)玉门关遗址
(图7)汉代河仓城遗址
(图8)敦煌红山口汉代烽燧遗址
河仓城(图7)离刚才的玉门关遗址不远,敦煌当地老百姓对应小方盘城把这个叫大方盘城。它是一个长方形的,做军需储备的仓库,根据古代文献里面的记载叫它作河仓城。这是一个烽火台的遗迹(图8),它的位置很奇特,下面是一条河,河旁边是大道,除了河口就是村庄,它跟其它的很荒凉的地方不太一样,可能是一个交通要道。(图9)汉代悬泉驿置遗址
(图10)汉敦煌郡城遗址
(图11)唐代锁阳城遗址
悬泉址(图9)是在敦煌上世纪九十年代发掘的一个驿站遗址。图片中间是汉代的一个接待东来西往形形色色人物的驿站。这个地方出土了三万多枚汉件,从西汉到东汉各个时期都有,而且记载了各种来往人物,包括军队、商队、政要等等,所以这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敦煌的汉代郡城遗址(图10),从汉代开始在这儿建一直到元,到明代就荒废了,清代的时候重建,以前是建在河的西岸,清代就建在河的东岸,西边就成了农田,城里城外全部都是农田。现在这个城墙被摧毁得差不多了。为什么要毁,因为清朝时期的人们没有遗产保护意识,不知道这是历史文化遗产,他们只知道四十多年的城墙是很好的肥料,所以这个城墙就做了沃土,种了庄稼,好在还剩了这么一处。唐代锁阳城的遗址(图11),地理位置在瓜州。因为古代没有什么人为损害,所以这个城除了一些自然损害外,保存得比较完整,再加上年代也没有那个久远。此外,汉代的一些县城遗址(图12)在敦煌郡里面也多多少少保存了一些。(图12)汉敦煌郡广至(上)冥安(中)龙勒(下)县城遗址
(图13)莫高窟与汉唐烽燧及城城湾位置关系
(图14)唐代浮雕砖《胡人牵骆驼》
莫高窟(图13)也保存了汉代的一些遗迹。图片近处这个很高的山丘我们叫大沙坡,是最高的山丘。它的上面有一个土桥,是晚唐时的一个建筑遗址。远处还有个第二高的山丘,这堆山丘里面有汉代的一个烽火台遗址。而且里面用的材料跟我们刚才看到的其它烽火台的材料是一样的,石块、芦苇、沙子、泥土。这可能还不是一个普通的瞭望烽火台,而是一个生活基地。当然再往下大概有的地方就是水源,是与莫高窟相邻的河。此外,唐代的这块浮雕砖(图14)也是丝绸之路文物的一个很有象征意义的作品。砖上刻画着一位胡人牵着一只骆驼,骆驼背上有一些软包,这在当时的壁画里面也很常见。第二类文化遗产就是石窟,这就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水峡口、肃北五个窟,一个庙以及昌马乡等。其实汉代敦煌郡范围内的石窟都属于敦煌石窟。在敦煌石窟创建以前,汉代人已经在这里居住,我们刚才看到的烽火台就在这里,后来才创建了敦煌石窟。(图15)城城湾遗址
(图16)城城湾仙岩寺及窟龛遗址
这是古代寺庙城城湾的遗址(图15)。从图片上看,现在留在上面的是古代大概十世纪建筑的一个土围子,后来就逐渐荒废了,变成敦煌当地圈养骆驼、牛、羊的一个圈,有时候人也在里面休息,直到现在还没有进行发掘。这里的地形也很独特,图中这个半山平台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土墙遗址靠前是北,靠山是南。这很符合早期佛教建筑的格局,方位上由南向北分为三层,南边是下院,是僧房、讲堂和僧人活动的地方,中间是佛院,北边是塔院。敦煌当地人管这座遗址叫城城湾,因为那个土围子叫城城子。唐朝时期,曾经有位画家在这里画了一幅画,下面写了藏语“下方的僧院和讲堂”,所以根据这幅画就能够证明这个地方当时是佛教圣地。但是这幅画画的是唐代,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却是唐代以后的情景。根据文献里面的记载,在莫高窟创建以前敦煌就有一座仙岩寺。大家都知道,敦煌有一位很有名的高僧叫竺法护,在佛教史里面也叫敦煌菩萨。文献里还记载了索靖题壁仙岩寺的事。索靖和竺法护都是敦煌同时期的人,索靖西晋时期在长安做官,竺法护后来带着他的大队人马在长安建了敦煌寺,两个人都是敦煌人,而且敦煌就那么大的一块地方,有几个人互相之间都认识,熟得不得了也是很常见的事。做官也好,译经也罢,他们之间的往来是一直不断的。所以索靖题壁仙岩寺就是为竺法护题写的。在敦煌还没有发现其它的佛教遗址遗迹的情况下,我们认为这个地方就是当年竺法护曾经活动的仙岩寺。而且这个仙岩寺一直到公元十世纪的时候还在用,后来旁边有了其它的建筑(图16),这个建筑就是刚才我们看到的小土围子,那就是十世纪重新建的讲堂,但这个讲堂不在下部而在中部,应该是在九世纪的时候因为民族关系问题而全部被毁掉了。我们根据画面情景和角度找到画家当年所处的位置,是一个小山头,面积不大,地处稍高,视野很开阔。东边的三危山、西边的鸣沙山和眼前的仙严寺尽收眼底。在这个地方还有两个小龛子,离寺庙遗址很近,而且连在一起,在这里面也有大大小小的僧堂建在一起,而且这个小龛大概是做禅用的,这个小龛和其他的僧房实际上都是连起来的。这个龛的目前情景是这样的,一个浅一点,能看到里面什么都没有。一个比较深,上面还是壁画,但一直没有发掘。这个牵扯到敦煌莫高窟的创建时间,通常的说法是公元年乐尊和尚开凿,但是五代时有记载认为在公元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凿了石窟。那么公元年开凿的石窟可能就是这两个窟,离莫高窟还有两公里的距离。那两个龛跟浙江天台赤城山上的两个神龛有点像(图17),为什么呢?因为天台山的开山祖师叫昙猷,昙猷是敦煌人,在敦煌出生、长大,并且在敦煌开始学佛修禅,他大概是在公元年前后去了浙江,可以推测,他在天台按照敦煌禅窟的样式开凿了禅龛。公元年前昙猷在敦煌,而且在《高僧传》里面是禅僧。竺法护和昙猷相差可能有四五十年的时间。首先根据《高僧传》记载,“经法所以广流中华者,护之力也”,没有竺法护就没有中国佛教,就没有中国佛教的今天。直到今天,佛教专家对此一说法十分认同,不管谁写佛教史都要把这个观点写进去。《高僧传》还有一句记载:“先是世高、法护译出禅经,僧先、昙猷等并依教修心,终成胜业”。我们先讲竺法护和昙猷这两个和尚,法护译制了禅经,然后昙猷根据他译的禅经进行修行实践,正因为他又有了成功的实践,所以才成就了中国佛教的大业。所以敦煌的城城湾这个地方就是他们两个成就中国佛教大业的地方(图18),被视为中国大乘佛教的发祥地。(图17)浙江天台赤城山上岩禅龛
(图18)竺法护与昙猷前后活动过的仙岩寺和禅龛遗址
因为竺法护开始译的是大乘佛经,在他以前翻译过的经文只有东汉时期的一、两部,竺法护翻译了一百五六十部。而且他完全是以个人的力量完成翻译,他没有被后来人写进四大翻译家还是五大翻译家是很遗憾的事。佛教史专家们没有这么写,但是我认为他比鸠摩罗什还厉害,我认为他贡献比较大。鸠摩罗什也好,后来的玄奘法师也好,都是靠国家的力量译经弘法,靠着帝王,而不是个人的力量,而竺法护是靠着自己的力量在做,所以他的贡献更大,而且他做这些事情比鸠摩罗什早一百多年。在仙岩寺这个地方,首先有竺法护在这儿译经,然后有昙猷在这儿进行实践,所以就成就了中国佛教的大业。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中国佛教的代名词是禅,通常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禅就是佛。但是禅宗在中国的祖师是达摩,达摩在少林寺上面半山腰一个山洞里面面壁、坐禅修行,很多人把他作为中国佛教的杰出代表,实际上他是一个印度和尚,是外来的。昙猷在敦煌坐禅时间比达摩早了一百八十年,但是没有人追认昙猷为禅宗的祖师,大家都认可的是达摩,看来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也不是现在才有这个说法。我作为一个敦煌人心里很不平衡,不知道大家如何?不要说昙猷了,就是说比昙猷晚了十几年的,在莫高窟开窟的乐尊和尚也是一个禅僧,最早开窟的时候他也是坐禅修行,他也比达摩早了年,可能就是因为在敦煌有点名气,在其他地方没有名气所以没有得到更大的认可。这是现在石窟现存的情况。前面是说的是石窟的创建。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敦煌石窟的一些知识,主要包括建筑、造像、彩塑,以及绢画、书法等。绢画后来被称为美术品,出自莫高窟的藏经洞。美术品是外国人的说法,大部分的美术品是画在绢上面的,所以叫绢画。除了画在绢上还有画在麻布、纸上以及其它材质上的。有人把这些美术品与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名字相对应,叫作敦煌遗画。这其中还包括一些版画、刺绣、纺织品、剪纸、画稿,后面给大家看一下。另外在敦煌曾经出土的书法,除了写经书法外还有洞窟和绢画上的题记书法,也是敦煌石窟艺术的一个重要类别。(图19)莫高窟第窟,纵长盝顶帐形窟
石窟建筑是敦煌石窟艺术的载体,石窟建筑往往是纵长形的,莫高窟因为地质构造的原因在建筑形式上有一些不太一样。我们把进深比较深的长方形顶叫做盝顶形(图19),正方形顶叫覆斗形(图20),覆斗中间是正方形,盝顶中间是长方形。它们都是来自于中国古老的建筑形式——帐,后来我们说帐篷的帐也写成这个帐。帐在过去作为一种建筑,是神圣的象征。汉武帝时有记载说“汉武帝造甲乙二帐,甲帐居神,乙帐自居”,也就是说这个帐只能是神仙和皇帝居住的地方。这里因为是佛龛,佛作为最大的神仙,住帐是没有问题的。莫高窟第窟(图21)也是帐窟,很有意思的是,这里面有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也有印度传过来的佛教形式。首先整个大窟是一个帐形窟,是中国汉文化的建筑,在这里加了一个人字坡的大屋顶,还特别在人字坡的两边作了一些装饰。它前面塌掉的地方应该也装了斗拱,这个洞窟是北魏的,这种斗拱作为木工建筑零件为国内现存最早的,体现出本民族的建筑风格。人字坡顶下面的两边分别是一个阙型龛,这个阙也是汉代的建筑。这个帐窟的中心是一个中心柱,包括河西在内的很多地方的早期石窟建筑都是这个形式。在敦煌,这种形式留下来了。前面的人字坡形、帐形顶是全汉式的,后面的中心柱与平顶则是印式风格的,是印度的一个古老的佛教建筑的形式,是中印两种形式的组合。莫高窟第九窟(图22)与此是同一个类型,只是这里少了佛龛和斗拱,它的方型顶我们叫覆斗帐形。(图20)莫高窟第窟内景
(图21)莫高窟第窟内景
(图22)莫高窟第9窟内景
敦煌佛龛里的造像分好几种,其中有木骨泥塑(图23),主要的骨架部位用木料绑起来,然后再绑上草,然后塑形上彩。所以都称敦煌彩塑(图24)。还有一种石胎泥塑(图25),是在开凿的过程中把这个佛的大体形状留下来,然后再进行装饰。(图23)莫高窟第窟木骨泥塑一铺九身:一佛二菩萨二天王二弟子
(图24)莫高窟第45窟唐代佛龛
(图25)莫高窟第窟开元大佛
下面说壁画。壁画研究分三类为大家介绍。第一类是经变画。经变画有尊像画,有大佛的经变画,还有故事画,有各种社会生活画。这个领域的老专家对以上几项做了专门的分类,但是我为什么要归为同一类呢?因为它们都是根据佛经的内容来画的,通过再现佛经内容来解释佛经,所以都叫经变。第二类是装饰图案。第三类是历史人物画,这个主要的是供养人像,就是这个洞窟的主人,有一些是帮助建造这个洞窟的施主,也叫供养人。还有少量的历史人文故事画。这张菩萨修行图(图26),也属于尊像画。这张有名的“舍身饲虎”图讲佛经故事(图27)。还有很有名的九色鹿的佛经故事(图28)。这张飞天伎乐(图29),包括弹箜篌的图景,这是比较早的壁画。我们现在看到的飞天多是唐朝的,莫高窟第窟这个比唐朝早。莫高窟第窟壁画绘有唐朝的帝王图以及各种各样的伎乐(图30)。榆林窟第25窟还绘有大幅唐代经变,画中人物穿着颜色艳丽的衣服。(图31)(图26)莫高窟北凉第窟《菩萨修行图》
(图27)莫高窟北魏第窟《舍身饲虎图》
(图28)莫高窟北魏第窟《九色鹿王本生故事图》
(图29)莫高窟第窟壁画
(图30)莫高窟第窟壁画
(图31)榆林窟第25窟唐代《弥勒经变》
(图32)莫高窟第窟《观无量寿经变》
(图33)莫高窟第窟壁画《化城喻》
(图34)莫高窟窟壁画《乐舞(反弹琵琶)图》
释迦牟尼讲经说法的地方是在他的佛宫里面,(图32)这幅壁画描绘释迦牟尼说法的地方堪称富丽堂皇,比照盛唐时的画作,皇帝住的地方都不一定有这么豪华。甚至还有人说这中间贴的是瓷砖,到底是不是真的?无从得知。莫高窟第窟的壁画叫《化城喻》,讲的是一堆人在沙漠里行走,在戈壁滩上走了很久,最后走不动了,然后有一个法力广大的人给他变幻出一座城市,让他们进去休息,吃好喝好休息好,等大家睡醒后这个城市就不见了。莫高窟第窟的《乐舞》壁画(图34),展示了很有名的反弹琵琶,后世这一舞蹈造型大部分都是根据这幅画来的。关于反弹琵琶的壁画在洞窟里面有很多,这一幅不是最早也不是最好的,但是比较清楚,所以大家比较认可。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单位有研究音乐舞蹈的老师,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首先这个琵琶是可以反弹的,这是在演奏过程当中一边弹琵琶,一边跳舞,现在有一些老艺人不跳舞坐在那儿弹,但是她可以把她弹的乐器随便在头上身后这么绕来绕去,虽然人没有舞,但乐器在舞,而调子没有乱。所以我觉得这个反弹琵琶一边弹一边舞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有一些常识性的问题需要注意。比如这个乐伎按弦的手法不对,这样弹的话就不成调子了,这不是她的问题,是画家的问题,可能这位画家不一定会弹乐器,但是壁画里面有手画的比较好的,一看就是懂乐器的画家画的。从我们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甘肃歌舞团创作《丝路花语》就把这个反弹琵琶搬上舞台,其实他们并没有理解这幅画的根本含义,把反弹琵琶当成了舞蹈造型,而琵琶在舞者手里就是一个普通的道具,不是乐器。他们的造型是如何做的呢?我们看这个图,后脑勺是背着琵琶的背面,这是可以弹的。但是他们把琵琶弦对着后脑勺,这个就没有办法弹了。被甘肃歌舞团这么一弄,后来所有艺术造型都是按照这个舞蹈来做的,包括现在在敦煌城中心的石雕也是把弦放在前面,这就是一个违背常识的问题。现在好多违背常识的问题都在流行,大家脑瓜子一热,只考虑怎么赚钱怎么吸引游客,这是糟蹋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所以我看了之后我说我的心里在流血,真的是接受不了。但是你还不能说,你说之后也没有人听。壁画的第二大类是装饰图案。下面这几张图分别是窟顶的装饰图案平棊(图35)、华盖(图36)、佛像后面的三光:头光、像光、背光图案(图37)以及藻井(图38)。(图35)莫高窟第窟窟顶平綦(左上)
(图36)莫高窟第66窟华盖
(图37)莫高窟第窟主尊及三光图案
(图38)莫高窟第窟宋代团龙藻井
壁画的第三大类是历史人物画,主要有供养人像与历史人物故事。莫高窟第62窟的一幅隋代的供养人画,画面上是供养人和他的牛车(图39)。莫高窟第98窟是于阗国国王和公主的供养画(图40),榆林窟第29窟是西夏供养人像(图41)。莫高窟第窟回鹘王和王妃的供养像(图42),关于这幅画直到现在还有很多的争论,有人说图中所画是西夏王和西夏王妃。我们大理的张锡禄老师说是南诏王。因为这个王的头冠跟大理梵像卷上南诏王的头冠大致相似,如果是的话就更好。后面我还会说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在敦煌能找到这方面的踪迹。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两身女像(图43),她们是普通的母女两人。这里我讲一个插曲,这幅壁画的题记是“释迦牟尼六曲愿舍贱从良,及女一起供养”。是以母亲的口气和她的女儿画了六身佛像进行供养,而目问题就出在这个“及”上。“及”是表达“以及”的意思,我们有一个专家写文章介绍的时候就直接写成“妓”。“舍贱从良”是什么意思呢?她们是属于寺庙里也好,在大户人家也好、官府也好,世代为他人奴役,就是伺候人家的。但是有时候遇到大赦天下的时候,或者遇到她们的主人发了慈悲心,就可以变成自由人,去分田分地过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这母女两人的愿望也是这个,就是为了有一天摆脱这种身份,变成自由人,所以她们出资画佛像供养佛。结果我们那位老师直接写成“妓女”,说这个莫高窟的洞窟由妓女修造,这个说法影响很大,而且影响很不好。可能在以后的一些介绍当中,大家还会看到这样的介绍,如果大家看到了,自己心中知道就行了,不要谈多了。并不是那么回事,跟妓女没有关系。(图39)莫高窟第62窟供养人及其牛车
(图40)莫高窟第98窟于阗国国王及公主供养人画像
(图41)榆林窟第29窟西夏供养人像
(图42)莫高窟第窟回鹘王及王妃供养像(临摹品)
(43)莫高窟第窟母女供养像
~~未完待续~~
文字整理:霍明宇
新媒体制作:彭志
兰台挥麈[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eifashia.com/hfstx/4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