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黑法师 > 黑法师价值 > 正文 > 正文

贯藏法师学佛三要四前生与后世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9/8 15:58:44

福严推广教育班第36期

《学佛三要》

印顺导师著

贯藏法师敬编

.9.18

〈二、生生不已之流〉

四、前生与后世

(一)一般人凭感官否定三世流转(如聋子否认声音,犯了迷而不信的重病)

  生命的三世流转,一般人都感到难以信受,这委实是个难题!

〔1〕如以古今中外典籍所记载的,以证明生前死后的事实,但他们以为传说不可信,我没有见到。有人从廿四史中,录出有关生前死后的故事,还是没有受人重视。

〔2〕生生不已的生命奥秘,本是可依禅定,引发通力──身心所起的超常经验,而明见过去与来生。可是一般人既没有下过这番功夫,没有这种超常经验,也无法勉强他信受。对于这些人,连佛也无可奈何他。

从前,有人问起前生后生,怀疑三世。佛为他说:例如那边山顶,有一大树,枝叶扶疏。如肯登山,就能看见。如向这边看,向山下望,不依从指示的路径去探求,这怎么会见到?

所以一向向外奔驰的世人,不受指导,不习禅定,不得净智,凭他那眼见耳闻的感官知识,否定三世流转的生命事实,说是迷信,这真如聋子的否认声音一样,犯了迷而不信的重病!

(二)依佛法证成三世

1.依「缘起的生灭」

(1)唯物论者的观点

 三世的生命流,一般人所以不容易接受,主要是过于信任五官的经验事实,倾向于唯物论的观点。

唯物论者看来,物质是最本源的。生命所起的意识之流,只是物质所派生的,不能离物质而存在。所以肉体死亡了,意识不再现起,他们就认为彻底没有了。

(2)佛法:生灭的灭,不是断灭,是存在的另一态

然依佛法来说:

A.「物质」不灭(是存在义,不是无生灭相)

物质是不息生灭的。生灭的灭,不是说毁灭而等于没有,而是存在的另一态。一切物质现象,都在成而坏,生而灭的过程中;无论是质的集散,质与能的转化,大家都知物质是不灭(是存在的意思,不是没有生灭现象)的。

B.「心识」不灭(灭而不无,灭而为缘能生的存在)

有情的心识,并不是物质所产生,不过依物质而显示他的作用。人死了,生理机构解体了,一向生灭不已的心识,灭而不再生起,然而并非等于没有。因缘和合时,前灭的心识,又为缘而引起心识的生灭相续。

C.「生命」延续不已

如从物质不灭的定律,撇开唯物论的谬见,信受心识的不灭(灭而不无,灭而为缘能生的存在),那么对于生命的延续不已,顺理成章的会确信起来。

有了生命延续的信念,自能树立光明的人生观,充满活力,而努力于新生命的创造。

2.依「存在必不离时间的三世」

 凡是存在的,离不了时间的特性。时间如箭头一样,一端向前指,一端向后指;时间就是前后性的别名,是离不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

任何事物,都离不了时间性的范围。如说没有过去而只有现在,或虽有现在而没有未来,这是不合理的。物质离不了三世,心识与生命的存在,也同样的贯彻三世。在没有现起──现在的──以前,或起而即灭以后,即使觉察不到他的存在,他还是有的。不会凭空的从无而有,也不会从有而成为什么都没有。

所以如不信生命与心识的通于三世──前后,即失去时间的特性,等于否定了生命的存在。然而生命是现实的存在,不容许否认,那怎能没有过去与未来呢?

3.依「前能起后,前前影响后后的业因报果」

  因果,在世俗谛中,是一般所公认的。佛法所说的因果,〔1〕虽有同时的,〔2〕而主要为前能起后,前前影响后后的因果。

如做了一件事,说了什么话,会引起或大或小,或是或非的影响力,这就是因果。如在家庭中,所作所说,或是正当的,或是错误的,每直接的影响家庭(及家庭的某人)。家人受了言行的影响,成为某种行动,就影响到社会、国家了。然而,最主要的,还是影响自己,而一般人却非常忽略。要知每一行动,不但向外而影响于他,又必内向而影响于自己。

如我国军政的某一举措,不但影响国际,必深切的影响自己的国家。这样,如一家的事件,可以影响社会,影响国家,而更有关于自己的家庭。同样的,个人的言行,当然要影响于家庭、社会、国家,而必然影响于自身。我们或善或恶的种种言行,都由内心的活动,而引发身语的活动;对他引起影响时,当下即引起自己身心的影响,成为一种潜力,成为未来的因缘。

如能深信这自己身心所起的对自影响力,就能信解开创未来生命的动力来源。我们有意识的(或善或恶的)行动,必然影响自己,由自身受其后果。死了并非完了,生前所有的善恶业力,还需要自己负责。这就不能不承认生命的延续,从现生而向来生,否则道德的责任,便无从安立。

4.依「生存意欲」

 生命延续──从前生到后世的信念,最好是大家来反省一下:自己希望未来是没有的吗?相信自己一死就没有了吗?当想到自己未来是断灭时,心中会有一种空虚与幻灭的难过。人人都有生命延续的爱着;尽管你以为死了完了,而内心──下意识却并不如此。

年青体健的,对于死从来就不会重视,自己会死,这简直是不可想像的。然而如真的要死,就会现出生命爱恋的悲哀。一个病重的人,每每是不断的发问;太阳出了没有?天还没有黑吗?他在病痛缠绵中,意识到死亡的威胁,总是希望能转好,希望拖过一个时间,生命又会延续下去。佛法说:有情对于生命的爱恋,是超过一切的。如现有的生命,要濒临死亡时,心中就引起极大的怖畏,悲哀,这特别是恶人。

到了真的活不下去,又会希望未来的存在。所以,有情的延续于未来,死了并非没有,这是一切人所同感的。有他的事实依据,有他的心理要求,不过或者解说得错误(如神我论等)而已。

5.结说:反省身心,确信精神及生命的延续,体察生存的意欲,自会承认三世

 生命是一期一期的不断展开,生死未尽,会无限的延续下去。凡夫是不断的流转;圣贤是不断的进化,一直到成佛而后已。

如我国民间的祭祀祖宗,不但是儿女的纪念他,也出于父祖等还是存在的信念。如死了就是没有,祭祖宗的慎终追远,岂非多事!会如此普遍,如此悠久的流传下来吗?

所以,如能反省身心,确信精神与生命的延续,体察深彻的生存意欲,相信对于三世延续的生命观,如不是庸俗的唯物论者,谁都会自然的承认他。

枝叶繁茂分披貌。(《汉语大词典(六)》p.)

(1)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p.79:依佛法的深义说,身心活动,显现为生命的形态。当死亡时,身心剎那灭去,显著的身心活动(现在的)停顿了,然而过去了的身心活动不是没有,这就是『业灭过去,功能不失』(这不妨说是生命的潜在)。等到因缘成熟时,过去的业力,就引发一新的身心活动,开始一新的生命。…〔下略〕…

(2)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p.:依佛法的深义来说,过去了,或者说剎那灭了,这并非说等于没有,而只是从现实存在而转化为另一姿态。可以说:灭了,过去了,不是没有,而还是存在的。当然,这与存在于现在的不同。如物质的从质而转化为能,决非没有,但不能以体积,质碍等物质概念来局限他。所以业力的剎那过去,一样的存在(当然不是现在),只要遇到因缘的会合,就会招感果报,如能的化而为质一样。

(3)印顺导师《以佛法研究佛法》p.~p.:唯识学者,信受无常无我,所以不同意依常住不变的(我体)安立生死轮回,而在无常生灭法上安立生死轮回。但对无常生灭的生死延续,认为是剎那剎那不能间断的。在唯识学者研究起来,眼等六识是不能安立生死轮回的,因它有时会间断,必须要一从未间断的恒转相续如瀑流的识,才能成立生死轮回。如众生所造的善恶业种子,在相续识中,才会保藏不失。我们见了东西会忆念,造了业会感果,这一切都是由相续如流的识而成立。佛陀因这类众生虽然信解无我无常,而对无常无我的深义,还有隔碍,所以不得不将不变常的如来藏,说为相续常的阿赖耶识了。…〔中略〕…

唯识学者的这种生灭相续论,中观学者是不能赞同的。如造业,是剎那灭的,业灭过去,并非没有,而是存在的。如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业是存在的,有用的,不过这种存在,只是过去有,非现在有,因为有此业存在,才能感受生死苦果。法性空中无碍,过去虽然过去,或者很久了,仍然可起用,不必要相续才能成立因果,所以中观者不必立阿赖耶识。

(4)印顺导师《中观今论》p.~p.:经中说幻相的生灭为不住,喻如流水灯焰,这是约相续而显内在生灭不住的。又喻如石火电光,这形容其至极迅速。于此,可有两个问题来讨论:一、诸法剎那生灭,怎么过去的行业,经百千劫而不失?

有人以灭为无,无了如何还能感果?因此,有人以为灭后还是有,但有为甚么名为灭?诸行才生即灭,究如何能使业不失?

这应该了解:没有未来可离过去、现在而成立的。生是起有相,灭是还无相;此有与无,不是凡外的实有见、实无见。无是依有而幻现的,是有──存在的矛盾性即相反的幻相;如没有存在──有,无即谈不到,所以说:「若使无有有,云何当有无」。离有则无无,离生则无灭,灭并非灰断的全无。

不了解此义,执无常有生有灭,即成邪见。《智论》卷一说:「若一切实性无常,则无行业报,何以故?无常名生灭失故。……如是则无行业。……以是故诸法非无常性」。

但世俗的一切从因而果报,历然而有,故无常相──生而即灭,有而还无,仅是世俗的。经中依生灭显无常相,即依此言其常性不可得以显示空寂,非有无常的实灭。

灭与无,是缘起幻相的一姿态,非是都无断灭。灭与无,都不是没有,〔1〕如说:现在没有抗日战争,这确是什么也没有了。〔2〕如说:抗日战争已过去,没有了,但历史曾有此抗日战争,此项战争的影响仍在。

所以即生而即灭,有而还无,与都无断灭不同。虽念念生灭,剎那不住如石火电光,过去行业已灭而能不失,予未来以作用。月称论师说:灭非无法,故业虽灭而仍感生死,不须阿赖耶持种(是否有赖耶,更当别论),即是此义。

有而还无,才生即灭,是如幻缘起流行变动的全貌。无与灭,不是没有,这与自性论者所见,确有不同,但也决非自性的存在于过去。…〔中略〕…中观者以无常灭为缘起的幻灭,幻灭非都无──无见,则不失一切行业。…〔下略〕…

(1)印顺导师《中观论颂讲记》p.66:「次第缘」就是等无间缘,体性是一分的心心所法。前念的心心所法,能为次第的后念心心所法生起之缘,所以叫次第缘。…〔中略〕…次第缘则限于过去现在,因为未来世的心心所法,是杂乱的,还没有必然的次第性。过去现在中,还要除去阿罗汉的最后心,因为剎那灭后,不再引生后念的心心所,所以也不是次第缘。

(2)印顺导师《摄大乘论讲记》p.47:「等」是前后齐等;「无间」是说前灭后生的过程中,没有第三者的间隔;「缘」是生起的条件和原因。据经上说:每一个心识的生起,都必定有它「所依止」的意根,在小乘萨婆多部等,就把它解作「无间灭识」。这无间灭去的前念意根,让出个位子来,成为后念生起之助缘,中间没有任何一法间隔,这就叫等无间缘。

印顺导师《中观今论》p.~p.:因果的形态很复杂,现在略说二种:

一、前后的因果:…〔中略〕…

二、和合的因果:…〔中略〕…

前后性的因果,是约异时因果说的;和合性的因果,是约同时因果而说的。…〔中略〕…中观者依世俗谛说:〔一〕〔1〕凡是存在而可称为因果的,必有能生所生,能起所起义,必有前后性;〔2〕如同时,即如牛两角,不能成立因果义。〔二〕反之,〔1〕凡可称为因果的,因果必有相依关系;待果名因,待因名果,所以又必有和合的同时性。〔2〕否则,有前因时无后果,有后果时无前因,彼此不相及,也不能成立因果义。

所以从如幻因果说,因果本是不能这样异时、同时的割裂开来的;时间必是向前后两端申展而又前后不相离的。此处分别说此同时因果、异时因果,也不过从其相对的显著的形态而加以分别罢了。…〔下略〕…

印顺导师《佛法概论》p.85~p.86:境界爱与自体爱,严密的说,有此必有彼,相对的分别为二(我与我所也如此),是相依共存的。…〔中略〕…不过这二者中,自体爱是更强的。在某种情形下,可以放弃外在的一切,力求自我的存在。有故事说:一位商人入海去采宝,遇到风浪,船与宝都丢了,仅剩他一无所有的个人。别人替他可惜,他却庆幸的说:「幸得大宝未失」──人还没有淹死,这是自我爱的强烈表现。

进一步,在某种情形下,只要生命不断,甚至连手足耳目都可以牺牲。就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也是觉得这是更于自我有意义的。

印顺导师《佛法概论》p.72~p.75:三、意思食:意思是意欲思愿,即思心所相应的意欲。意思愿欲,于有情的延续,有强大的作用。心理学者说:一个人假使不再有丝毫的希望,此人决无法生活下去。有希望,这才资益身心,使他振作起来,维持下去。像临死的人,每为了盼望亲人的到来,又延续了一些时间的生命,所以意思也成为有情的食。

四、识食:识指「有取识」,即执取身心的,与染爱相应的识。识有维持生命延续,帮助身心发展的力量。「识缘名色」,为佛法中重要的教义,如《长含.大缘方便经》所说。

经中佛对阿难说:人在最初托胎的时候,有「有取识」。父母和合时,有取识即摄赤白二渧,成为有机体的生命而展开。「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否?答曰:无也」。「名色」,指有情的身心自体。这个自体,由于识的执取资益,才在胎中渐次增长起来,而出胎,而长大成人。所以经说:「若识出胎,婴孩坏败,名色得增长否?答曰:无也」。

此识的执取,直到死亡的前剎那,还不能暂离。假使一旦停止其执取的作用,一期生命即宣告结束,肉体即成为死尸。所以佛说:「阿难!我以是缘,知名色由识,缘识有名色」。有取识对于有情资益延续的力用,是何等的重要!

四食,是佛陀深细观察而揭示的,都是人世间明白的事实。四食不但有关于现在一期生命的延续,即未来生命的延续,也有赖于意思食与识食来再创。〔1〕如人类,总是希望生存,愿意长此延续下去。这种思愿的希欲,虽或是极微细的,下意识的,不必经常显著表现的,但实在是非常的坚强热烈。到临死,生命无法维持时,还希图存在,希图未来的存在。一切宗教的来生说,永生天国说,都是依着这种人类的共欲──「后有爱」而成立的。有情的生死相续,即依此爱相应的思愿所再创,所以说:「五受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杂含卷一0.二六0经)。

〔1〕同时,有取识即与取相应的识,在没有离欲前,他是不会停止执取的。舍弃了这一身心,立刻又重新执取另一身心,这即是入胎识的执取赤白二渧为自体。如猕猴的跳树,放了这一枝,马上抓住另一枝。此有取识的执持,是「揽他为己」的,即爱着此自体,融摄此自体,以此为自,成为身心统一而灵活的个体。对于有情身心的和合相续,起着特殊的作用。

现代的学说,于维持一期生命的条件,前三食都已说到,但对于意思食的资益未来,识食的执取,还少能说明。

人类的生存欲──思食,以个体生存为中心。〔1〕深刻而永久的生存欲,即「后有爱」。〔2〕又要求扩大永续的生存,即种族繁衍的思愿。小自家庭,大至国族,人都希望自家自族的繁衍永续;不但人类,即小至蝼蚁,也还是如此。这种族生存的延续欲,表现于有情与有情间的展转关系中。

佛法以人类为本,但并不专限于人类的说明,普遍到一切有情。〔1〕低级的有情,有些是不必有父母子女同在的关系,所以虽有种族延续的事实,而都由本能的繁殖,常缺乏明确的种族意识。〔2〕人类可不然,幼弱时期很长,须赖家庭父母的抚养;生存的需要复杂,须赖同族类的保护与互助,所以种族延续的意欲,也特别强烈。这延续种族生命的动力,即摄于意思食。

追忆人间导师

《成佛之道》讲座

《佛法概论》笔记分享

(一)悉檀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eifashia.com/hfsjz/45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黑法师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